重新认识深圳古代史
▲陈海滨在咸头岭遗址实地考察。(陈海滨 供图)
任志录、陈海滨等介绍说,到目前为止,在环珠江口地区发现的20多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中,咸头岭遗址年代较早、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对周围文化遗存有较强辐射力的一个高规格、中心性聚落遗址,是珠三角地区目前唯一一处可以比较全面反映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遗址,为本地区距今7000年至6000年前后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和断年树立了标尺,为探索本地区古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的李伯谦教授将其命名为“咸头岭文化”,这一称谓逐渐被学术界所认同。
2006年,
咸头岭遗址被国家文物局
评选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7年,
它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
评为2006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深圳市博物馆基本陈列·古代深圳》在介绍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时称:可以说咸头岭遗址是一把钥匙,它是深入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的关键,通过对该遗址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解决一些久而未决的岭南史前考古的问题提供重要的线索。
陈海滨认为,
咸头岭遗址充分表明,
早在约7000年前,
深圳地区已经有较大规模、较强生产能力、
较高审美水平的人类生存,
已经是广东一带的文化中心。
《深圳古代史》作者陈海滨
咸头岭遗址是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骄傲,时至今日,关于深圳古代史,如果我们还纠结于有没有历史、是不是文化荒漠、是不是小渔村等话题,显然会贻笑方家。
内容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