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

“奇葩”地铁站名背后的深圳故事:晒布真的晒过布吗?

2017年10月17日 07:03 来源:深圳晚报
    
");document.writeln("");document.writeln("");document.writeln("");document.writeln("");
         

2 翻身:渔民翻身做主人翻身做主,“翻身”二字,大致反映了宝安区新安街道这个小村,从无名之地到步入深圳名村的发展史。 20世纪30年代,翻身村所处的区域还是一片海滩。一群人在海上以打鱼为生,人称“水流柴”。据廖虹雷介绍,“水流柴”们大多来自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等地。路途遥远,为了便利,他们在这里搭棚寮居住,形成了很多小聚集区。他们散居在岸边,既打渔,又不断开垦滩涂筑堤坝,养虾种植。广东人把堤坝称为围堤、基围。 1951年土地改革,当时广东省派了一个土地改革工作队进驻到宝安县。工作队发现,从沙井、福永、西乡,到南头,这些沿海居住在堤围上面的,都是没有名字的村庄。因为要登记户口,必须把村庄命名并固定下来,于是当时就起了翻身、劳动、共乐、和平等名字。之所以确定为翻身,当地老人有一个说法:“解放了嘛,渔民们翻身做主人了。” 2007年,翻身社区被列为广东省6个新农村建设试点之一,当时在深圳属唯一。翻身村民在这块贫瘠的海滩边上彻底翻了身。

编辑:武媛媛
返回<<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