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八卦岭不“八卦”,“晒布”真的晒过布
“奇葩”地铁站名背后的深圳故事
编者按
在深圳,常坐地铁的你常常会听到一些略显“奇葩”的站名——“翻身”“八卦岭”“晒布”“六约”……你甚至会疑惑不解,住在“六约”的小伙伴是特别爱约饭约会吗?晒布真的晒过布吗?八卦岭的“卦”又是个什么卦?
事实上,这些听上去都有些奇怪的地名,其实如同古迹一样,已成为深圳这座城市独有的地理和历史文化资产,是记载一个城市文化的“活地图”。
深圳保留了很多有价值、有文化、有传统的地名,这些老地名大多带有浓郁的方言痕迹和大量的生活习俗用语,如古越语中的“埗”、“埔”、“洞”、“围”、“麻”、“乌”等,粤语中“圳”、“涌”、“澳”等。
为传承和弘扬深圳的老地名,展示地名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曾专门出台《深圳市地名总体规划》,对深圳老地名、历史地名进行保护。
透过这些老地名,不论是打拼多年的“老深圳”,还是新“深”报到,都能清晰地读懂历史赋予深圳这座城市的内在本质。本期《深圳风物志》梳理这些“奇葩”地铁站名背后的故事,为您呈现一个饱含文化底蕴的深圳。
1 车公庙:深港同源的两地乡情作为深圳地铁站辐射圈实力排行前五的车公庙,地铁口直通地下商业街,长长的地下街道熙熙攘攘,从地铁口出来,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据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民俗学者廖虹雷介绍,古时候的确有车公庙的庙宇,就在距离新安县至南头古城10公里的地方,即今天的福田区沙头街道下沙村,但现在早已不见踪迹。据当地老人说,1939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深圳和南头时,将车公庙拆除,将庙里的木材和砖石运去建造深(圳)太(太平,今虎门)公路上的桥梁。车公,相传是南宋时期籍贯江西南昌,平定江南之乱的车大将军,深受九龙、西贡乡民爱戴。为纪念车大元帅的功德,西贡一带乡民为他筹资建造车公庙,把他奉若神明。在探访香港蚝涌车公庙时,廖虹雷发现了一张古老的长条香案台,上刻“沙井驸马房泉养祖陈氏兄弟敬奉”字样,蚝涌村由黎、陈、温、张、谢、刘、黄等11个姓氏的小村庄组成,蚝涌村车公庙香案台由宝安沙井“驸马房”陈氏相送,由此可见,香港的车公庙与深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