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要闻

一个老医务工作者的龙岗十三年

2021年08月25日 16:54 来源:深圳新闻网

谢为民,男,1948年出生,深圳本土人,医务工作者。1968年8月毕业于广东省卫校,从事医务工作40年,先后任检验师、科室主任及大鹏医院、龙华医院、宝安区中医院院长等职。个人喜欢游泳、摄影、文学等。

谢为民

以下为谢为民个人日记,回忆与龙岗医院(现龙岗中心医院)的13年。

专业与事业 龙岗医院升级发展

80年代,深圳特区的建设如火如荼,各区各镇好像都成了大工地,来深建设者分布在各个角落,全市的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急速增加。由此带来的各种需求如住房、市场供应、交通、医疗等都不适应。

在龙岗,建厂房,修路扩路,办砖厂、采石场,办菜场、养鸡场、养猪场、养鱼场等,大量打工者生活住宿条件较差。尤其是住集体宿舍、野外工棚的民工,防疫工作成了大问题。我先后和搞防疫的邹少雄、巫志士等医生,深入工厂、农村、野外的砖厂、采石场等防治疟疾病,我还被评为市“疟疾防治先进工作者"。当年疟疾病流行,深圳是出了名的,各级卫生防疫部门和医疗单位都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同时也引起各级政府对医院建设的重视,仅龙岗就先后数次重新规划建设医院。

记得是1982年,原在龙岗圩的卫生院搬迁至深惠路边沙梨园村的新址。不但建筑面积扩大了几倍,设备增加了,卫技人员也由60多人增加到200多人。后来的数次扩建、新建就更“高大上”了。现在已是三级甲等医院的龙岗中心医院(深圳市第九人民医院)也正是这样建设发展起来的。

新建的龙岗医院,谢为民在此工作至1993年8月

1988年工作在龙岗医院

(下文是我1992年为新落成的龙岗医院广场中“白求恩塑像”所写的一篇短文)

塑像—艺术—楷模

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一文,评价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摘自陆林编著《中国名人故事丛书—白求恩》:革命胜利的时候,白求恩的遗体被安放在石家庄革命烈士陵园。白求恩的塑像,耸立在中国的北方……

在深圳特区的土地上,在取得改革开放十年成就的今天,另一座高大的白求恩塑像耸立在龙岗。1992年5月,位于龙岗镇的宝安县第二人民医院新门诊大楼落成剪彩时,安放在医院内巨大花坛中的白求恩塑像也随之揭幕。仰望这座洁白高雅的塑像,白求恩大夫那炯炯有神的目光,那不知疲倦的神态,那如奔赴前线抢救伤员的脚步,栩栩如生,光彩照人,令数千名来宾和群众肃然起敬。

此“白求恩”人像雕塑由深圳市雕塑壁画特艺中心制作。这座雕像的规模之大,用料之多,在全国数十座同名作品中皆推为首。“白求恩”人像高达4.5米,宽度及厚度为2米,所用材料为天然汉白玉雕成。底座高1.5米,宽、厚度各为2米,四周用黑色花岗石贴面,正面刻有放大的毛主席手书《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一行金色题字,十分抢眼。据介绍,该工程从画稿、审稿,制作泥稿,石膏翻制,直到将四块汉白玉分体雕琢复原等一系列工序完成,历时半年,花费上万个工时。制作泥稿时,仅泥巴就用了12吨,石膏翻制使用石膏粉1.5吨,还有数以吨计的辅助材料。施工时正值冬季,艺术家们站在4米高的手脚架上,顶着寒风,精心制作,一干就是数个小时,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可想而知。他们为龙岗人民创造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然而,值得称颂的还有塑像的倡导者—龙岗镇委书记李仁华同志。在医院新门诊大楼建造过程中,他常到工地视察,看着作为龙岗一景而建设的六层大楼群体即将竣工很是高兴,但总觉得门诊前宽阔的花园草地布局中缺少点精神性的东西。按一般人设想,镇上医院有如此环境已算不错,如果要锦上添花的话,也许建些喷水池假山之类。但李书记高瞻远瞩,决定建一个白求恩塑像,为医务人员,为龙岗人民,树立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楷模,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今天,白求恩塑像落成了,鲜花绿草映衬其中,成为龙岗一景中的景中景,美化了龙岗,美化了社会。白求恩的名字将在特区传颂,白求恩的精神将在特区进一步发扬。   

化验室窗口的见证

龙岗医院的不断新建和扩展,医疗业务的发展和需求,也促进了各科室业务的发展。化验室也成了一个重要的窗口,见证着时代的变化。80年代初,应对疟防工作,那时规定所有发热病人都要查血片。我和同事每天都要在显微镜下查几张至数十张的血液涂片,每张涂片查看20—50个视野以上,从中发现病原体疟原虫。我生怕漏报任何一张阳性血片,因为这是诊断的依据。因为治好阳性病例是预防控制疫情的重要一环,化验工作显得如此重要,也正是我们工作的原动力。

80年代中期开始,化验室窗口几经改进,由30×50厘米的小方洞扩大成80×100厘米见方,甚至更宽大雅致的敞开式服务台。而从这里接收的标本和化验单也发生奇妙的变化。比如早年农村生活条件差,门诊查钩虫、蛔虫等肠道寄生虫的标本较多,疟疾流行时血涂片查疟原虫的增多,计划生育高潮时做青蛙试验查早孕的增多,大批招工或体检时查“肝功能+两对半”的标本增多,“黄、赌、毒"泛滥时期查性病的标本增多,而后来“富贵病”来了,查血脂、血糖、血尿酸的标本增多等等,都逃不过检验人的眼睛。标本窗口也成为观察社会的一个视野。

90年代初与我在龙岗医院检验科共事的有池海波、邹焕荣、钟素霞、何春辉、何国坚、陈菊芬、高妙萍、陈丽珍、汤XX等人,我们都为医院的发展而努力。

第二次进修

1983年9月~1984年4月,由宝安县龙岗人民医院(又称深圳市宝安县第二人民医院)选派,参加广东省卫生厅临床检验生化进修班的学习。这是我第二次到省一级医院的业务进修。这次进修主要是学习生化检验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同时重点学习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省人民医院检验科陈士干、丘国华两主任和刘浩铭老师等,在广东省检验质控工作方面的确做出很大贡献,他们都是我的老师。

质控出成绩

我进修回院后从两方面入手开展工作。一是争取院领导支持,加强科室建设,先后购置了“F—800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钾钠氯钙离子分析仪”等一批先进设备,增加检验新项目,并主动向临床医生推介,满足临床需要。(注:其中F-800血细胞分析仪是争取了镇政府和侨联会支持并动用了外汇指标进口的)。二是较早开展室内质控,与市人民医院等,最早参加全省各大医院的室间质评,并且取得较好成绩。这一点从根本上解决临床和群众对化验结果相信不相信的问题,解决不同级别或不同医院对化验结果的互信互用问题。

记得当年深圳市卫生局成立一个“质控领导小组”,组长是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梁宝铎主任,成员有赵祥胜(市医院血库)、何金昌(市中医院)、赖玉清(市妇儿医院)、杨春森(市红会医院)、谢为民(宝安二院)、黎玉坚(宝安县医院)、武警医院1名,通过大家不断努力推动全市的检验质控工作。

原文编录如下(见插图):

从专业到管理

“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既是对专业工作的要求也是我的工作态度。我在检验专业上工作20多年(1987年12月晋升检验师,1993年12月晋升主管检验师),先后任科室负责人。从检验科、医技科(1991年1月任副主任)、医务科(1992年10月任负责人)等干起,已积累一定管理经验和心得,并得到医院和区卫生局领导的认可。我在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选为党总支部委员。可以说在龙岗工作十多年还是比较顺心的。此期间有李运桂、朱水、陈观发、钟守东、徐湖山、廖胜伦、郑继松、欧超安、段小贝等院领导,对我及家人工作、生活上都很支持很关心,真要谢谢他们。

1993年3~4月间,朱水局长找我谈话,有意派我到大鹏镇人民医院任院长,而对家属则诙谐地说只是借用几年,并用“宁当鸡头不作凤尾”的话鼓励我。而离开龙岗到边远的大鹏工作,离开舒服的家再过“周末夫妻”的日子,也是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因为此时的龙岗医院经过改革开放后2次大的重建、扩建已有相当规模,工作和生活条件也有较大改善,个人也建立了一些人际关系基础,人走了就得从头开始。所以一直至8月我才在朱局长和好朋友鼓励下接受组织的决定到大鹏工作。这样才离开了工作13年的龙岗医院,也离开了25年的检验专业工作岗位。

后来我写下一小诗记录之:“二十五年检验兵,试管吸管见精神,至今不忘来时路,能上能下见初心。”

编辑:张凡
返回<<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