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要闻

“从课堂到舞台” 中国声乐高峰论坛大咖齐聚探讨中国歌剧人才发展

2021年07月28日 10:13 来源:深圳新闻网

7月27日,第三届“深圳声乐季•中国声乐高峰论坛”在龙岗文化中心举行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7月28日讯(记者  李云云)7月27日,第三届“深圳声乐季•中国声乐高峰论坛”在龙岗文化中心举行。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黎光,作曲家印青,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萧梅,指挥家、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副团长李心草;歌唱家、中国音协副主席、博士生导师、“深圳声乐季•中国声乐人才培养计划”艺术总监雷佳等专家齐聚,就艺术生产全链条的各个环节展开深度探讨。

此次论坛打破了单一领域的思维局限,以“从课堂到舞台”为着眼点,以中国歌剧为立足点,关注高端实用型声乐人才的塑造与培养。论坛按照专家不同领域,分为理论作曲专家,指挥、导演及院团领导,歌唱家及歌剧表演艺术家三大板块。与会专家们以不同角度、不同视野、从不同方面立体地、全面地剖析了时代对当今声乐人才,特别是歌剧人才的全方位要求,体现出前辈对当代的声乐人才寄予的殷殷期望。

专家分享

在第一板块中,王黎光在中国乐派的大视野下理性、客观地看待当代声乐人才的培养,同时提出“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论,把中国声乐发展起来,是需要我们持续思考的问题。”

印青以作曲家的眼光指出,歌曲创作与歌唱人才的成长是相互促进的,一代代作品长江后浪推前浪,同时伴随人才一代代声乐人才的不断成长。中国的歌声要体现出中国人的独特情感,独特气质,才能走向世界。 

理论家萧梅以其精深广博的传统文化修养,指出当代音乐学研究与声乐发展出现脱节的实际情况。萧梅提出,传统音乐是现代声乐人才培养的基石,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必须进入当今声乐人才培养的课程,认为“当代声乐人才的培养不依靠跨学科的通力合作是难有远景的。”

第二板块由指挥家李心草开场。他从回顾自己与歌剧结缘的经历出发,现身说法告诉大家:天赋固然重要,勤奋更为重要。台下做足功课,平时积累到位,才会有舞台的精彩绽放。

导演、表演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陈蔚长期活跃在歌剧排演及教学第一线。对声乐人才、尤其是歌剧人才,她提出了“三严三责”,即严格、严谨、严酷,对作曲家负责、对人物负责、对歌剧事业负责。

歌唱家、福建歌剧舞剧院院长孙砾作为院团领导,为青年声乐人才从学生进入社会提出自己的建议。他指出,学生从校园进入到社会,必须提前感受社会,不能到了工作岗位再适应。在校学习过程中,要提前规划自己,同时学校还要与专业院团单位做好衔接,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

互动提问环节

第三板块汇聚雷佳、王宏伟、黄英、石倚洁四位歌唱家和歌剧表演艺术家,他们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认识,在西方歌剧的舞台经验、中国歌剧表演及歌剧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此外,中国声乐艺术的代表雷佳和王宏伟聚焦在了中国歌剧表演及人才培养方面。王宏伟以自身出演多部歌剧为例,总结了民族歌剧的表演经验,同时从院校领导的角度阐述了专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强台词、表演等相关课程,以及服装、化妆、道具等跨学科课程的建设。

最后,雷佳作为“深圳声乐季”的艺术总监,对各位专家的莅临感谢。同时她分享了自己在中国歌剧传承方面的重要经验,就是要在艺术传承方面深入了解中国歌剧的精髓,做好演员的必修功课;在精神传承方面领悟作品的精神内涵并准确传递给观众,并在“守好正”的基础上做符合时代的创新。

雷佳还提出演员必备的综合素质,就是一方面应该突破唱法的局限,一方面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身修养,“歌剧舞台凝练人生百态。中国的歌剧演员要始终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以传统音乐为自己表演的源头活水,不断从中汲取能量。”

出席此次高峰论坛的专家均是与声乐相关的各艺术门类顶级的权威代表,专业领域不同,眼光与视角也独具特色。各位专家共聚一堂,讨论的议题理论关联实际、眼光放眼海内外,兼顾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艺术性与大众性。

据悉,“中国声乐高峰论坛”自举办三年以来,一直为中国声乐的发展把脉问诊,并引领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走向,为建立民族的文化自信积极探索实践。通过“中国声乐高峰论坛”,声乐艺术各领域专家以敏锐的洞察力、高瞻的眼光、强大的执行力推动了中国声乐人才的培养,为中国声乐的理论建设做出贡献。


编辑:叶玉燕
返回<<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