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要闻

南岭古村:求水山下风光好 最是南岭一片红

2021年07月12日 08:20 来源:龙岗融媒

image.png

南岭村旧照(资料图片)。

image.png

俊千学校旧照(资料图片)。

image.png

南岭炮楼。

image.png

南岭祠堂与现代建筑相辉映。

名片

南岭古村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明末清初,张氏先祖迁徙至此开基立业,并建有南岭围,多姓人家在求水山下和睦共处。

南岭村人崇文重教,建有多所学校,俊千学校成为当地早期革命思想和革命活动的摇篮,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知识、革命理想的人才。南岭村红色印迹丰富,抗战时期,东江纵队经常在南岭炮楼召开会议、油印革命传单,村里还涌现出一批英勇抗日、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

夏日的求水山一片郁郁葱葱,登高向南望远,南岭景色尽收眼底。或许一如张氏先祖,同样被山南之美景所折服,于是安家于此开基立业。

百余年来,在这片热土上,红色故事英雄事迹接连上演;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奏响一曲曲红色赞歌……

八宗祠藏于南岭围 族人抱团相融与共

占地仅1000多平方米的南岭围,8座6姓宗祠位于其中。自明末清初以来,南岭村人一直相亲相融。白墙青瓦的同一屋檐下,人们抱团共居,同经风雨、同甘共苦,这片土地的祖祖辈辈用勤劳双手创造出不同时代的“南岭风貌”。

日头正烈,古榕下,一阵风吹过,光影婆娑。站在南岭围月池前向西南方向看去,池水碧如翡翠,南岭围白墙青瓦静谧古朴。后方,两栋高楼耸立,商业繁华现代时尚。

两座相差百余年的建筑在同一时间实现了时空的交汇,仿若穿越了一个多世纪,彼此之间相交相融,它们是不同时代的“南岭”。

据记载,张氏先祖从河洛经福建长汀一路南迁至南岭。约在明末清初,一场特大干旱使长汀土地龟裂、河流干枯,逃荒的人悲歌四起,读过几年私塾的张绍玉从庄子的《逍遥游》里找到了方向:向南有一方福地。

一个农历初一的正午,张绍玉和母亲、妻子、三子两女,列队在祖宗灵位面前叩头告别,开始南迁之路。他们出长汀,过河田,下诚平,直至闽粤交界处,历经山贼劫财之难,而后继续向南。又不知过多少时日,当张绍玉一家老小在一处不知名的山脚稍事休息取水解渴时,只见这口宽不盈尺、深不见底的古井,水甘甜无比,再抬眼望去,只见岭南特色的山峰平野相间,四条小河蜿蜒其中,这意味着地可种稻、河可养鱼,在此繁衍生息,必定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此地坐北朝南,正南面有座突出的山岭,就命为南岭吧。”客家人向来以豁达包容著称,张绍玉在南岭开基创业后,接纳袁、林、李、谭四姓人家。甚至,历史上南岭村曾出现过张、林、李、袁、谭、邱、蔡等七姓人家共同开垦、守护乡土的美谈。直至今日,南岭围中仍保留着绍玉张公祠、维创张公祠、绍华张公祠、林氏宗祠、袁氏宗祠、李氏宗祠、邱氏宗祠、谭氏宗祠。不难看出,南岭村先民虽然姓氏不同,但共居一地、亲如一家。

从空中俯瞰,这座老围坐西南向东北,面阔50米、进深27米,为排屋式围屋。正面开一间,书“南岭”二字。围内三排房屋,中间祠堂三间两进,其他祠堂都为单间一进。房屋均为斗廊齐头三间两廊结构,三合土墙,顶覆小青瓦。从历史中走来,百余年间,南岭围见证了村中各姓族人抱团发展相融与共的历程,也成为后人敬畏先辈、秉承祖训的精神图腾。

崇文重教捐学助教 俊千学校酝酿新思

“智过千人者谓之俊。”这成为南岭村自古至今崇文重教的信条。在动荡年代,张氏族人捐建俊千学校,新思想在这个山中小村萌发……

南岭东路两旁的榕树枝叶繁茂,当目光一层一层拨开繁盛的榕树枝叶,一座灰色墙体的碉楼展现在眼前。举头而望,楼顶隐约可见“俊千学校”四字。触摸着灰白色的墙体,便触及一段百年故事。1927年,南岭村有位名叫张俊千的有识之士,他意识到只有知识可以改变现状,便召集志同道合的张氏族人出钱出力,建了俊千学校。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云:“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这也成为“俊千”二字的来历。

今年79岁的李品光是俊千学校校友,直至今日,每次来到母校校址,那段读书时光总会浮现在眼前。俊千学校是一所最初意义上的民办学校,有教室4间,三排两直砖木结构,左右各2间,中间为礼堂将教室隔开。学校开一至四年级4个班,学生不仅有南岭本村的孩子,还有周边村落的孩子。

俊千学校建立后不久,南岭村林姓各户捐款集资,又兴建起茂璋学校。当时仅有500多人口的偏僻山村,竟创办了两所民办学校。一时间,周边丹竹头、沙塘布、吉厦诸村农家孩子纷纷到俊千、茂璋学校读书,甚至连横岗、深坑等路途较远之地亦有孩子到南岭村读书。1926年,附近丹竹头村在一名华侨捐助下还创办了振声学校。3所民办学校所授内容与传统私塾不同,使用新学所倡的教材,孕育青年才俊,推动时代进步。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革命思潮风起云涌,南岭村成了新兴思潮及新兴才俊聚集之地。1941年底,原在香港读书的南岭村青年张学宏,回到村中在俊千学校任教。他在香岛中学接受进步思想教育,回乡后经常接近年龄相近的知识青年,以组织读书会的形式进行教育帮助,先后参加读书会的有张三乐、林雨华、林源、林运光等人。张学宏经常向大家讲授抗日道理、抗战形势,介绍阅读进步书籍《新生代》等,并引导这些同志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

炮楼留下红色印迹 小村奏响抗战壮歌

一座炮楼、一段红色记忆、一曲抗战壮歌……触摸南岭炮楼,枪炮声仿佛响于耳畔,多少个寂静之夜,南岭热血青年相聚于此,为守护家乡前仆后继。

从开放路转入南岭南路,南岭炮楼便映入眼前。这座建于1929年的建筑,由一座炮楼拖一屋组成。炮楼位于北侧,为天台山墙方桶式,高四层,平面呈方形。

仔细端详南岭炮楼,犹如欣赏一件来自民国年代的艺术品。楼体四面有窗,窗上有浮雕装饰,样式不同,以瓜果、金鱼、花鸟样式呈现,栩栩如生。顶层四面居中设有铳斗,装饰各不相同,饰摆钟花鸟、蝙蝠等图案。拖屋四开间分别书“权宜筱住”“乔尚云屏”,高两层,顶部山墙,精美浮刻卷草花鸟,檐口有壁画装饰。每一件艺术品的背后都有一段年代记忆,南岭炮楼也不例外。

站在南岭炮楼前,南岭村原党支部书记张伟基眼前浮现出一幕幕红色往事。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从大亚湾登陆,随即将战火烧向宝安县。驻深圳墟据点的日寇在广深铁路和深惠公路沿线大修碉堡、设关卡,在南岭村求水山顶挖壕沟,建工事。日寇对村民实行残酷镇压,经济上严密封锁,实行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当时,张学宏还组织村中热血青年成立了游击队,以俊千学校和权宜筱住(南岭炮楼)为据点,在周边进行游击活动。游击队发挥作战灵活的优势,打击和捉拿土匪,守护乡民。”张伟基说,游击队经常在南岭炮楼召开会议,油印革命传单,同时利用夜色为掩护在敌区散发张贴宣传单,传播革命思想,“南岭炮楼二楼的木楼板装有秘密夹层,如遇紧急情况,游击队就将革命传单等资料藏入夹层,躲过敌人的搜查”。

硝烟四起的南岭村,村民们积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抗日思想,为游击队抗击敌人提供帮助。1940年的一天,敌人夜晚出动,天没亮就把全村包围,对全村人逐一审问,要找出曾坚等地下党人。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村民始终不肯说出曾坚等人的下落。最终,曾坚在南岭村民的引路下,乔装打扮后安全离开。敌人气急败坏,将南岭村抢掠一空,放火烧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原党委书记林源是土生土长的南岭村人,抗日战争期间,曾受张学宏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他曾任东江纵队惠阳四期干训班学员,参加东江纵队宝安大队护路队。在家乡南岭村参加抗战时,林源曾任青年抗敌会主任。当时,南岭村一带革命力量非常活跃,在上级的安排下成立了青年抗敌会,南岭村、丹竹头村、吉厦村的热血青年纷纷加入,打击日寇,共同守护家乡。

百年发展初心如磐 群众利益放置心间

求水山下,初心如磐。建党百年,南岭村中的红色印记正在焕发出新的光彩,党员干部一颗初心始终未变:“要和群众一条心”。

夏日午后,南岭炮楼前,76岁的张伟基身穿红色马甲,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南岭村红色往事。围在他身边的是社区青年党员,这是一堂难得的党课,也是南岭村老党员将精神传递的生动一幕。“我们工作不能脱离群众,要和群众一条心!”张伟基语重心长。

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南粤大地,1982年,南岭村获得一笔43万元的土地补偿费。时任南岭村委书记的张伟基主张把钱留下来扩大再生产。于是,这43万元就变成南岭的“第一桶金”,也为日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靠着党员干部带头、村民齐心奋斗,老书记张伟基带领南岭村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飞跃。“村集体经济发展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张伟基和南岭村的初心。

就这样,相信勤劳致富的南岭村人白手起家,夜以继日,盖厂房修路,招商引资。1986年,村里建起了第一个大型工业区,村集体经济从小农经济模式转型为现代工业生产体系,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从被人称为“鸭屎围”的小村落,到如今的全国文明社区,南岭村人靠着初心和实干完成了华丽蝶变。一路走来,南岭村先后获得600多项荣誉,其中“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社区”等国家级荣誉就有29项之多。张伟基先后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主任”等荣誉,曾当选为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党的十六大代表;其子张育彪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曾当选为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新时代,南岭村迈进了新征程。2001年,当张育彪成为新一任村党总支书记,也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扛在了肩上。如何带领南岭村突破传统的出租经济模式,把集体经济搞得可持续、更红火,是张育彪最殚精竭虑的重点工作,“南岭村要尝试走一条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路。老一辈种田‘种’房子,新一代‘种’高科技企业”。在他的全力号召和带领下,南岭村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由村集体控股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以高科技投资、现代工业、商业、旅游服务业为主导的南岭村社区集体经济,正稳步协调发展,展现欣欣向荣的喜人面貌。

如今,南岭村每一天都在向前发展、不断变化,唯一未变的是接续传承的一颗初心。(记者 张鹏 文/图)


编辑:叶玉燕
返回<<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