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要闻

红色阳和浪:厚植爱国爱党情怀硝烟散尽精神长存

2021年06月16日 07:56 来源:龙岗融媒

image.png

阳和世居大门

image.png

阳和世居一角

image.png

一鸣学校

阳和浪村,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宝龙街道同心社区。辖区有革命的堡垒、战地医院所在地及武器掩藏地——阳和世居,还有红色的摇篮、中国共产党在深圳地区早期办的一所学校——一鸣学校。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阳和浪村接收了不少伤员,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人才,还走出了不少积极抗战的英雄儿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鸣学校持续发挥作用,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2013年,阳和世居被列为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

在清幽雅致的阳和世居,仰望头顶碧蓝的天空,听着四面八方传来清脆鸟鸣。突然,夏季的雨不期而遇。

在黄氏宗祠的屋檐下,聆听雨水滴落在屋顶上、石板上、天井的草地上,如同天地间一曲悠扬婉转的歌。

老宅不仅有晴雨交加的好风光,还有那硝烟战火中的旧时光。

两百年老宅忆往事 谁人不知“江夏黄”

300多年前,六世祖黄继先率族人来到阳和浪。随后,从当地阳氏手中买下一块地,建成了阳和世居。月池周边是广袤的良田,黄氏一族便在这里辛勤开辟了新生活。

说到阳和世居,不得不提“江夏黄”。据载,天下黄氏皆来源于黄国(今河南潢川),后被楚国所灭。在古黄国的遗民中,最为知名的莫过于战国四公子之一、博闻而忠烈的春申君黄歇,其后人大多定居江夏,成就了赫赫有名的“江夏黄”。“江夏黄氏的一支族人迁到了福建,于500年前迁至坪山坑梓。300多年前,六世祖黄继先带着妻儿来到了阳和浪建立新家园。”阳和世居理事会会长黄谷浓说,祖上从阳氏手中购得大片良田,并建起了围屋。

阳和世居朝向西南,建成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为三堂两横四角楼一望楼带走马廊的布局。世居面阔55米、进深65米,加上禾坪、月池总占地面积为4608平方米。

与龙岗地区其他客家围屋相比,阳和世居内几乎看不到什么雕花、灰塑、壁画等影子,仅在中堂的屋檐下可见一小片黑白花纹。即便如此,围屋整体仍有一种朴素清雅的美感,宛如建筑中的小家碧玉,素雅美好。

经历200余年的风风雨雨,阳和世居于2013年被列为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围屋正面开三门,建筑墙体用三合土夯筑而成。正门为石拱券门,门楣书“阳和世居”四字。世居中部为三开间三进的黄氏宗祠。前厅不仅张贴了多次维修宗祠、修祖墓的出资名单,还有一幅《百字警言》。据悉,这是黄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家训:“江夏黄氏,将人比己;崇宗敬祖,忍和让恕;孝顺高堂,四字为纲;遵纪守法,以德报怨;轻财重义,为善最乐……”黄氏族人大多记得《百字警言》,并以此作为做人的准则,不仅族人相处和谐,而且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

围屋四角的角楼为三层小楼,底平面呈方形,均为歇山顶,板瓦屋面,船形脊。每层都开瞭望窗及枪眼,南、北两侧角楼的顶层都开了小门。从中可以看出,围屋防御性极强。

岁月沧桑,围屋内不少房间已经倒塌。在后围龙两个角落的小屋,不经意地抬头,竟看到形制极为特别的八角天井,令人惊艳。原本连通整个围屋的走马廊已被损坏,大门前的月池则因修建公路而被填为平地。如海一般的稻浪,只存在黄谷浓的记忆中:“围屋前有禾坪、月池,还有无边的稻田。大风大雨中,水稻舞动,就像是一大片海洋。”如今,稻田早已不见,围屋前榕树枝繁叶茂,荫蔽着这片土地上的儿女。

家喻户晓抗战英雄 组织队伍救亡图存

抗日战争时期,阳和浪出现了一位灵魂人物:黄光。作为家中顶梁柱,他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组织村民加入抗战队伍。

阳和浪与龙岗区其他村落一样,在社会动荡的清末民初,不少人下南洋谋生路,黄廷康便跟随迁徙的步伐去了马来西亚。上世纪30年代末,黄廷康参加了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这一进步群体,从马来西亚吉隆坡回到了家乡。“东团”成员何清是中共坪山区委组织部长,他以一鸣学校校长的身份作掩护,以黄廷康家为据点开展地下工作。后来,坪山区委书记何武以教书为掩护也来到一鸣学校,阳和浪成为坪山区委所在地,更是坪山、龙岗、横岗等地人民开展对敌斗争的领导中心。

接触了进步人士的黄廷康十分拥护共产党,不满15岁的儿子黄光也在其影响下参加了革命。1939年春,黄光参加了曾生领导的游击队在阳和浪、长湖围组织的“抗敌同志会第七村支会”后,与战友、同乡叶源在村里组织了民兵,打击土匪,保护过往商客的安全;建立“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办夜校,站岗放哨,同时积极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次年6月,经何武、何清介绍,黄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阳和浪地下党支部成立后,黄光成为主要负责人之一,该党支部涵盖长湖围、丁甲岭、阳和浪三个村的党员。党支部的成立使同乐地区成为革命的摇篮和对敌斗争的前沿阵地。

如《百字警言》所言“轻财重义”,黄光家境清贫,但仍设法从财力物力上支援革命队伍,还将阳和世居作为地下党的交通联络站和抗日武装联络点。其时,黄廷康已经去世,黄光成为家中顶梁柱,大家十分担心他。但是,黄光反复耐心解释,终于得到了母亲和乡亲们的理解和支持。黄光还影响带动姐姐黄长娇、爱人张娣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家积极为组织送信、送物及带人。

1941年初,日军进入坪山后,坪山、龙岗一带土匪猖獗。同年4月,阳和浪地下党支部决定发动群众成立联防队、护路队,叶源任队长,黄光任副队长,负责维持金钱坳至珠洋坑一带治安,驱除土匪,深受群众欢迎。日军还经常扫荡,抢劫民财、粮食,阳和浪地下党支部组织近距离伏击日军,粉碎鬼子的扫荡,夺回财物,同时缴获他们的枪支弹药补充自己的队伍。这样针锋相对的袭击让日军很不甘心,于是,他们几乎天天出动围剿民兵团。党支部组织村里的民兵、妇女和群众晚间到日军营房附近张贴标语、打冷枪、剪电线,破坏日军的交通联络,使敌人不得安宁。

1944年,日军进驻龙岗,先后派汉奸梁思敏、陈天涯、李琪任伪政权维持会会长。一年多里,陈关清、黄光先后带领手枪队队员将汉奸抓拿处决,大大震慑了敌人。此后,日寇在龙岗再也组织不了维持会,群众被迫供应日军物资的沉重负担也大大减轻了。

接受党的教育,村里不少青少年参加了革命,如黄廷新、黄廷生、黄传娣、叶洁铮、黄谷新等。“阳和世居内的‘秀才阁’就是我们家,当年,我家是中共坪山区委的联络点、交通站。家里藏有许多重要文件和书籍,经常有领导同志来开会,还有新党员在我家宣誓入党。”黄光之子、深圳市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研究会理事黄建雄说,“我的大姑黄长娇还曾搭救过后来成为粤赣湘边纵队东一支二团团长的李群芳”。那一次,李群芳被敌人追踪,他跃进了阳和世居旁边的小河游了过来。黄长娇见状,立即让李群芳进入家中躲避。敌人绕了一圈,这才进入阳和世居,凶神恶煞地问黄长娇有没看到一个陌生人,她指着丁甲岭的方向说:“他往那边去了。”丁甲岭是游击队最活跃的地方,敌人不敢去,骂骂咧咧地走了。李群芳由此逃过一劫。

接收伤员掩护党员 从来没有一人告密

战火纷飞的年代,阳和浪村不仅是战地医院的所在地,还是东江纵队被服厂、东纵北撤后武器的掩藏地。村民掩护着战士,还积极参与战斗,写下了属于深圳的红色经典。

抗日战争胜利后,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东江地区于1946年恢复了武装斗争。由于战斗频繁,伤病员越来越多,当时的江南支队二团成立了战地医院,黄光负责医院具体工作。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龙岗、坪山地区是战地医院与敌人周旋的重要地方。最多时,曾有150多名伤病员住在老百姓家。自1948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阳和浪一度成为战地医院的所在地。村民们情愿吃地瓜,把米饭留给伤病员吃,还经常捕鱼给他们补充营养。

有时敌人来扫荡,伤势不太重的战士伪装成村民在地里干活,重伤员便在围屋的杂物房后面躲避敌人的追捕。“有一次,我家住了10名伤员。”黄光之子、南山区原副区长黄建友说。

解放战争时期,黄光在敌占区以教书和做生意为掩护,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和武装斗争。黄光、叶源除了在附近打游击之外,还参加了红花岭阻击战。黄建友说:“当时,阳和世居每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战斗堡垒。”1948年7-8月,江南支队一、二、三团为粉碎敌人第二期“围剿”,在沙鱼涌、山子下、红花岭连续打了三个大胜仗。红花岭阻击战中,我军200多人打退了国民党顽军2000余人的13次进攻,击毙击伤敌人300多人,我军伤亡20多人。其时,作为战地医院的阳和世居时刻做好接收伤员的准备。待伤员送到阳和世居,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和村民纷纷细心照料伤者。战地医院院长叶聪慧感动地说:“阳和浪就像小延安,我们到了阳和浪就像回到自己的家,安全、放心。”

“最让我感动的是,阳和世居半数家庭都接收过党员、伤员,但是,从未有一人告密。”黄建友骄傲地说,这就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正能量”。

阳和世居不仅是战地医院的所在地,还曾是东江纵队被服厂,是东纵北撤后武器的掩藏地,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青年干训班所在地。“1948年6月30日,东纵北撤。北撤前,在我家藏了一挺重机枪、两挺轻机枪、15把步枪、20把手枪以及一批手榴弹和子弹……”黄建雄说,阳和世居的红色故事广为人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阳和世居还成为某部的高炮连和化学连的驻地。

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们接连从阳和世居搬了出去。每有闲暇,黄谷浓总会回去走走,有时检查宗祠是否需要维修,有时在世居旁的会馆等待老伙伴们聚聚。黄氏宗亲相聚,总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有人感慨红色岁月的革命往事,有人赞叹家和万事兴,还有人展望阳和浪的未来。

黄光与妻子育有7名子女,一家九口都是共产党员。其中,黄建友、黄建宇、黄建雄均已退休,三人时常回到阳和世居。战火硝烟早已散去了大半个世纪,那些红色故事依然在他们心中。黄建雄说:“回到阳和浪老家,每当来到前厅,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村民在围屋中堂开会和夜校时的歌声、读书声。”

“听说龙岗区已经立项,阳和世居年底将进行维修,修旧如旧,就跟我们小时候所见的一样。”黄谷浓把好消息告诉乡亲们之后,大家非常开心,期待着年少时熟悉的老宅重焕光彩。据悉,重修阳和世居,将让更多人走进这里,进一步了解红色文化、客家文化。

硝烟往事 革命摇篮一鸣学校

阳和路上,不仅有革命堡垒阳和世居,还有一座红色摇篮、共产党在深圳地区早期办的学校:一鸣学校。

上世纪30年代,中共地下党员在阳和浪兴办一鸣学校,意为培养英才、一鸣惊人。1940年春,中共坪山区委设在该校。在阳和浪等村建立党支部之后,该校在党的领导之下,进行着各种斗争,成为革命斗争的坚强阵地,不仅为武装斗争作出了贡献,还为革命培养、输送了大批干部。

坪地街道原党工委书记黄冠雄已年逾七旬,久远往事仍刻在他的心中。他说,一鸣学校原是其祖屋,由其祖母孙添娣无偿将几百平方米的房子给学校作为校舍,还为学校老师(地下党员)何武、何清、叶茵等人及往来同志提供食宿,大家都称孙添娣为“孙嫂”。虽然同志们都交了伙食费,但孙嫂做的饭菜远远超过了他们所付的伙食费。《抗日的据点、斗争的阵地》一书如此评价孙嫂:“她明知同志们是共产党员,是以教师的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但她不怕担风险,以高度的责任感为地下党员及往来人员的安全而操劳。”

一鸣学校不仅招收男学生,还招收女学生。当时,地下党员挨家挨户劝说村民让家里的小孩上学,同时,为了吸引更多女孩入学,学校还推出了学费减半的优惠政策。

其时,学校一边进行文化知识教育,一边灌输抗日救国的思想。同时,还把14岁到16岁的学生组成小鬼班参加民兵组织,站岗放哨、张贴革命标语,还送信送情报,让青少年得到了革命实践锻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学校为革命队伍输送了党员教师8人、学生52人,另外还有农村党员一批,为革命队伍培养了不少骨干人才。1949年之后,一鸣学校仍积极发挥作用,培养出了广东省原副省长李容根等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和社会精英。

1998年,香港主力集团捐资于阳和路另一侧重建一鸣学校,并更名为同乐主力学校,继续为阳和浪、同乐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一鸣学校旧址则成为今日的同心第四幼儿园。

同乐主力学校校长郭庆文说:“一鸣学校没有消失,依然在人们的心里。我们经常组织爱国主义教育,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一鸣学校的历史,鼓励孩子们努力成长成才,将来为国家作贡献。”(记者 欧阳玉美 黄冠雄)


编辑:叶玉燕
返回<<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