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要闻

龙岗红色文化地图.红色老太坑:崇尚家国大义谱写热血华章

2021年05月31日 09:17 来源:龙岗融媒

image.png

①尚义旧家。

image.png

 ②陈氏宗祠。 

image.png

③“尚义旧家”四字清晰有力,背后含义丰富。

名片

老太坑村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宝龙街道同乐社区,主要有陈姓,另有曾、薛、叶等姓氏。

辖区有一处清代客家围屋叫尚义旧家,系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该老宅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为三堂四横一围带伸手屋布局,前有月池、禾坪,后有风水林,均保护较好。大半个世纪前,尚义旧家走出了不少投身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英雄儿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生先后两次专门给老太坑拨款,帮助村民修复被日军烧毁的房子。

盛夏午后,从宝龙街道南同大道转入大坑路,路上燃烧着火红的凤凰花,不多时便到了尚义旧家附近。

一湾碧水是老围的月池,不少鱼儿在丰茂的水草间欢乐嬉戏。

抬眼望去,斑驳沧桑的老围屋映入眼帘,“尚义旧家”四字渐渐清晰。

沿着月池行走,走进伸手屋,便来到了围屋正门,厚重的大字、斑驳的外墙,仿佛诉说着久远的往事……

义门陈氏辗转至此 建起一座客家围屋

尚义旧家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前面的月池波光粼粼,背靠的风水林中种着荔枝树,挂满了丰硕的果实。围屋斑驳朴素,“尚义旧家”四字饱含着一个家族延续千年的深意。

“尚义旧家”四字沉稳厚重,背后意义更为深刻。尚义即为崇尚家国大义,旧家则是世家,这四字明面上有“崇尚家国大义的世家”之意。细细挖掘才发现,还有一条暗线:“义”的意思不仅是“家国大义”,还特指赫赫有名的“义门陈氏”,即为崇尚家国大义的义门陈氏聚居之处。

义门陈氏正是“家崇忠孝之风、门尚家国之义”的样板家族,于唐开元十九年由陈旺举家移于江西德安县车桥镇,族中多人在朝廷供职。陈氏创立了“至公无私”的管理体制、制定了详细的家规家训,家族管理得当气氛和谐,唐僖宗给陈家赐匾:义门陈氏。至宋代,宋仁宗以陈氏孝义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由,于嘉祐七年(1062年)派人监护分析。江西、浙江、广东、上海、天津等16个省市均有陈姓足迹。

据传,在老太坑繁衍生息的陈氏开基祖为钟山公,定居于江西临川。十三世的一支族人迁居梅州,十六世又开枝散叶到了大坑村(今老太坑),并于清代建设尚义旧家,聚族而居。

尚义旧家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占地4200平方米,三堂四横一围带伸手屋布局,土木结构,建筑墙体均为三合土夯筑而成。围屋前有月池、禾坪,后有风水林。跟深圳其他客家围屋有所不同的是,在月池和围屋之间建了两个伸手屋、硬山顶,虽已经年代久远、斑驳脱落,但还是比较完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历史上,勤劳致富的陈氏一度非常富裕,时常接济来自各地的难民。而且,陈氏和所有客家人一样崇尚耕读传家,清末还开办私塾平远学进堂,村里很多孩子以及周边其他村里的孩子都在此读书。如今,在祠堂的神龛底部还有“平远学进堂”字样的物件,昭示着那一段历史。

投身民族解放战争 在血与火之中前行

在同乐社区党委书记余玉雄心里,崇尚家国大义、顾大局识大体、知书达理的家族,在国家危难之际,必定会承担起重任,发挥积极的力量。毫无疑问,老太坑的义门陈注定要在深圳红色历史上留下光荣的一笔。

陈关清、陈云居、陈祥、陈福寿、陈洪胜、陈伟坚、陈平是地下党员,其中陈平一家8口有5人投身革命;陈观凤、陈英、陈福秀、陈煌等数十人加入了东江纵队,整个同乐地区有上百名东纵战士。

当时,惠阳地区是东江纵队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龙岗、坪山、坑梓都属于惠阳县管辖,老太坑是东江纵队的重要根据地,一支11人的手枪队长期驻扎在老太坑周边,带领大家与鬼子对抗。

1942年的一天,一名生病的手枪队队员正在屋里煎药,恰好一小队日军和伪军前来扫荡,发现了踪迹。日军在正门,队员在西门煎药,形势十分危急。这名队员依托屋内墙角,跟鬼子打了起来,顿时枪声大作。“枪声一响,其他手枪队队员闻讯从附近薛屋赶了过来,对鬼子进行夹击。薛屋赶过来的手枪队队员打出的子弹击中了伸手屋上的麻石,反弹到一名日本兵身上,受伤的日本兵哇哇大叫。鬼子们见形势不对,仓皇逃跑,队员们一直追到山上的林场,击毙了三名伪军。”同乐社区党委书记余玉雄说起同乐红色往事,如数家珍,“至今,那间伸手屋还留有弹痕”。

老太坑还跟大名鼎鼎的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结下了不解之缘。曾生曾率领一支有上百名战士的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中的一支)驻扎在尚义旧家,还将队伍的粮食中心、情报中心、联络中心都设在这里。当时,游击队员就借住在村民的家中,战争间隙还在村民家修修枪械武器。村民们十分爱戴曾生,不仅支持抗日,还对游击队员很有感情。他们看游击队员抗战条件太艰苦,还主动给他们做衣服,帮着游击队送情报、运粮食、藏弹药、侦探敌情等。村后的冲锋岭上有人轮流放哨,看到鬼子来了就吹火筒,大家马上躲起来。村外挖有壕沟,也有人放哨,有紧急情况及时报信。村民还冒着风险收治伤员,让伤员们安心在此休养。

那些天气晴好又没有战斗的日子,战士和村民在尚义旧家的禾坪上聊天,不少村民接受了革命思想,对驱除日寇充满信心,也对加入抗日队伍产生了向往。

1944年前后,曾生曾到老太坑养伤,住在村民陈福娇家里。曾生此次住了5天左右,有情报显示大批日军可能到邻近地区围剿,为了安全起见,曾生决定转移。曾生因伤行动不便,老太坑村民陈天送、陈盘送、陈分友、陈隆生等7人轮流抬担架,终于把他安全送到了坪山田头山。当时,老太坑村乃至整个同乐片区都有不少年轻人加入了抗日队伍,跟随曾生一起抵抗日本侵略者。“我的爷爷就是陈盘送。”老太坑居民小组长陈建秋说,爷爷生前从未跟他说起为曾生抬担架的事,自己还是从《口述同乐》一书中看到的。

在尚义旧家裸露的黄色三合土墙上,还依稀能看到一些弹痕。1944年的一天,村民陈祥(地下党员)赶着牛到打石岭干活,路上遇到几个鬼子,牛被抢了去。牛是家里的命根子,陈祥拿了土枪去追,跟鬼子打了起来。了解情况后,东江纵队手枪队派了两名队员去帮陈祥,最终把牛抢了回来。这引起了日军的疯狂报复,三天后,从坪山来了几百名日伪军包围老太坑。人们事先得到消息,跑到山上躲了起来。日军搜遍全村都找不到人,便开始烧房子,老太坑村被烧了180多间房。之后,日军三番五次到坑尾和老太坑扫荡,村民们遭受了很大的损失。“那时候,日军为了报复,几次来老太坑放火烧屋,只看到火光满天,一些村民失去了自己的家。”年逾9旬的曾茂仍会想起几岁时目睹的场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生感念于老太坑为抗战作出的巨大牺牲,先后两次专门给老太坑拨款,帮助村民们修复被烧的房子。

围屋内有烈士旧居 英雄事迹代代相传

春秋更迭,岁月沧桑,围屋逐渐老去。但是,从围屋走出的英雄儿女,依然铭刻在老太坑人的心里。

如今,在尚义旧家内可以看到一间小房子,大门上有门牌“老太坑老屋村二区27号”,仰起头,便看到屋檐下那块广东省政府颁发的“光荣烈属”红色牌匾——这是烈士陈球的家。

1930年,陈球出生于此,17岁便参加了护乡团,后来加入粤赣湘边纵队(这是东江纵队北撤时留下的部队)。94岁的老太坑村民陈观凤说起堂弟陈球,泛着泪光:“堂弟成了小鬼班的战士,作战期间非常英勇,完全不顾个人生死,参军才半年就在坪山碧岭黄豆窝跟国民党交战,缴获了一批枪支,成为小鬼班副班长。”他还参加了多次战斗,成为小鬼班最英勇的战士,升为副排长,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他在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

陈观凤亦是老太坑颇为有名的战士。十几岁时,他成了东江纵队手枪队队长、情报站站长黄华分部的一名情报员,为革命队伍搜集情报。同时,他还是联络员,负责跟港九独立大队(东江纵队分支)联络。回首往事,陈观凤说:“当时老太坑有很多英雄儿女,我的堂弟陈球是老太坑家喻户晓的英勇烈士,我的亲姐姐陈英则是东江纵队情报站的地下党员,1946年东纵北撤去了山东烟台,任东纵军需部材料科科长。”

“除了陈球,我还记得老太坑村的三名烈士:曹才、曾胜、曾元。”陈建秋说,曹才是抗日游击队班长,1943年在沙井战斗中牺牲;曾胜是东江纵队战士,1944年在龙门县麻炸战斗中牺牲;曾元亦是东江纵队战士,1944年在东莞县战斗中牺牲。

翻阅《口述同乐》,我们可以看到多位同乐老人关于红色岁月的深刻记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乐女性形成了一股坚强的革命力量,开展各种爱国活动,比如送情报、掩护同志、送丈夫子女参军等。102岁高龄的老太坑村民林娣就是其中优秀的一员。她于1938年加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成为一名情报员。在一次执行任务过程中,她需要坐船渡过东江,但两岸都有日军把守,任务艰巨。刚上了船,点火柴发送信号,突然枪声大作,林娣果断跳入江中,趁着夜色逃脱。在危机四伏的工作环境中,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林娣都能出色完成任务,将情报安全送达,直至战争结束。

上世纪90年代,村民们接连从尚义旧家搬了出去,连同尚义旧家之外的老太坑村民一道,纷纷住进了自家建设的几层小楼。硝烟战火早已散去,生活和平而平凡,家家户户过得十分幸福。

余玉雄说:“战争期间,老太坑乃至整个同乐地区涌现了很多英雄儿女,他们值得被铭记。改革开放前后,出现了很多开拓创新的拓荒牛,让同乐发展更好、同乐人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这一方土地留下了很多历史与乡愁,也留下了飞速发展的奋斗新篇。”

如今,尚义旧家成了老屋村,不少来深建设者在此租住。不过,陈氏宗祠不对外开放,保存较好,族人不定期对宗祠进行维护。每逢春节、嫁娶,族人都会到宗祠烧香祭祖,正月十二还要添丁点灯。“每年清明,我们还会组织家族的人到临川祭祖。”陈建秋说。

围屋已经老去,但依然是陈氏子孙的精神家园、乡愁所在,更是老太坑地区积极抗战的见证、红色文化的根源。(记者 欧阳玉美)


编辑:叶玉燕
返回<<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