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龙岗

“五位一体”解码龙岗文保之路

2020年08月03日 09:45 来源:深圳晚报

龙岗区推进文物与非遗文化结合,充分挖掘“文物+”潜在效益。

镬耳山墙、角楼、望楼、围龙屋、屋脊灰塑……走进大田匠作文化村,客家建筑特色一览无余。百年围屋重焕生机,用一砖一瓦生动地讲述着龙岗客家文化故事。

就在6月底,大田世居暨大田匠作文化村刚获评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25个典型案例之一。多点开花让文物“活”起来,正是龙岗的一大文保秘诀。越来越多的龙岗文物驶入活化利用快车道,与全国各地特色文物古建同台共戏、各展风采。

“五位一体”夯实文保之路

龙岗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96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是深圳的文物大区。面对文物保护这一庞大课题,龙岗区经过多年探索,已形成制度建设、安全保障、科学管理、工程建设、活化利用“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并取得阶段性工作成效。

坚持制度先行,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先后牵头推出《深圳市龙岗区非国有博物馆扶持暂行办法》《龙岗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办法(修订版)》等一系列政策,高起点谋划全区文物和博物馆事业发展,并建立“区文物行政部门、文物安全公司、街道、社区巡查员”四级巡查体系,牢牢守住文物安全底线。

近年来,龙岗区城市更新中征求文物保护意见的来文共有291件,涉及84处不可移动文物。龙岗区积极推进文物维护与修缮工程,目前用于文物修缮的政府投资已超1亿元。此外,为全面提升科学管理水平,龙岗区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现状和周边环境调查,已完成省保单位茂盛世居、鹤湖新居的保护规划修编,并构建了深圳东部“1+1+N”博物馆发展体系。

多点开花让文物“活”起来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多点开花,正是“五位一体”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据文物价值及修缮主体的不同,龙岗将合理利用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城市更新型、自主利用型。在大田世居的古迹活化上,龙岗区推广的正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运营模式。曾经沉寂的古建筑,如今融非遗文创、手作体验、亲子教育等于一体,焕发了别样魅力。

龙岗区还创新探索“点线面”结合,通过绿道、碧道、公园串联适合活化利用的不可移动文物,打造人文、自然结合共享的廊道,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龙岗区结合城市道路和绿道建设项目计划建成6条文物径,串联88处不可移动文物。

充分挖掘“文物+”潜在社会效益也是龙岗活化文物的一大抓手。“推进文物与非遗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的结合,释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叠加效应。如在平湖大围可结合平湖纸龙舞、舞麒麟等非遗活动,展现当地民俗民风;鹤湖新居可开展沉浸式体验等休闲活动,打造‘网红打卡地’。”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城中村”也将纳入文保“一盘棋”

“五位一体”夯实了龙岗文物保护之路。与此同时,龙岗区也在继续思考,如何更立体式地激发历史文化遗存的活力?今年6月,龙岗区政府大力推进“城中村”特色风貌提升工作,要求立足于“城中村”中历史文化遗存本体的保护与合理利用,通过提升历史文化遗存本体的文化魅力,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周边片区特色风貌提升的积极性,并选取部分历史文化遗存作为试点。

据悉,提升工作目前基本确定了分三期实施,共计涉及19处。其中,近期将选取现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整体条件较为成熟的5处作为试点,预计5年内实施。甘坑客家小镇、大田世居、国际低碳城等耳熟能详之地均在名单之列。如位于坪地街道的国际低碳城,将以新桥世居为主要载体,打造亮点突出、具有影响力的特色街区。

另据透露,下一步龙岗区将大力推进博物馆群项目建设,目前正有计划地引进国家级博物馆分馆,同时着力吸引更多非国有博物馆落户龙岗,预计至2022年底将新增10家博物馆。届时,龙岗人在家门口可享用更丰富的文化大餐。(李其聪 卢允文/图)

编辑:武媛媛
返回<<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