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要闻

又有8个项目成功入选龙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02月03日 08:27 来源:深圳侨报

“粄娘”客家茶果受市民欢迎。

米雕微书

紫檀嵌黄杨螭龙纹宝座

紫禁城系列皮雕

龙岗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日公布,布吉街道针灸(杨氏针灸疗法)、横岗客家茶果制作技艺等8个项目成功入选,涉及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三大类别。至此,龙岗区已有34个代表性项目列入区级以上名录,其中国家级1个(坂田永胜堂麒麟舞),省级6个(龙岗舞龙、龙城舞麒麟、平湖纸龙舞、张氏传统灯笼制作技艺、布吉甘坑凉帽制作技艺及坂田永胜堂麒麟舞),市级8个;省级代表性传承4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

龙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传统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博大深厚,既是“老深圳”的骄傲,更是“新深圳”的财富。2005年,龙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积极组织开展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申报、保护及传承工作。目前,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已基本形成,一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利用。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1个,建立民间传习所13个,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及非遗日、麒麟舞大赛等系列活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广大市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识,营造保护与传承非遗的良好社会氛围。

传统医药

针灸(杨氏针灸疗法)

(布吉街道)

元明时期,《针灸大成》著者杨继洲(1522年-1620年)全面总结了明以前中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提出十四式单式手法、补泻十二法等。传承人张缙(1931年-),继承杨继洲的学术精髓,在循经感传、针刺手法及中医软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就。传承人陈淑慧﹙1980年-﹚在张缙的指导下,摸索出具有独特疗效的新穴位,进一步丰富杨氏针灸疗法的学术价值。目前,针灸(杨氏针灸疗法)在深圳主要分布于龙岗区布吉街道。

郑氏针法

(南湾街道)

郑云祥(1850年-1920年)创立“郑氏针法”,之后该针法在家族内代代相传,其中,第四代传承人郑魁山(1918年-2010年)是“郑氏针法”的杰出代表。第六代传承人郑嘉月(1979年-)、郑嘉太(1988年-)等人充分继承了郑氏学术,在其基础上传承和弘扬郑氏针灸针法。目前,郑氏针法在深圳主要分布于龙岗区南湾街道。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武术飞镖

(坂田街道)

传统武术飞镖,其练习道具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古人将它称之为“护身符”。该技艺创始人是王长昆(1847年-1899年),第四代传承人梁波(1972年-)少年时拜于第三代传承人高洪文(1950年-)门下,主修暗器武术,包括飞刀、流星锤、绳镖、链鞭等。梁波到广东后,将所学技艺与广东本土武术文化结合,使传统武术飞镖技艺得到体系化的发展。目前,传统武术飞镖在深圳主要分布于龙岗区坂田街道。

传统技艺

微雕技法

(坂田街道)

微雕,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既是微观艺术,也是书画艺术雕塑艺术。微雕技法始于清代,因种种原因出现断代现象,后被陈荫山(1942年-)挖掘出来。第三代传承人哈为(1972年-)师从第二代传承人樊星涛(1949年-)学习微雕技法。目前,微雕技法在深圳主要分布于龙岗区坂田街道。

古法制香技艺

(坂田街道)

古法和香香材来源广泛,部分材料在采收季节采摘,再根据来料的特性和香方的主题进行炮制,材料从最初的制作到成品香需经历四五十个步骤,耗时8个月。制香过程遵循古法,全程均自然阴干,手工制作以确保最大限度维持香味。第一代传承人唐祥平(1900年-)通过家传的方式传授传统制香技艺,赵绪芬(1975年-)为古法制香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林伟红(1985年-)、周洁吟(1989年-)为古法制香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目前,古法制香技艺在深圳主要分布于龙岗区坂田街道。

横岗客家茶果制作技艺

(横岗街道)

横岗客家茶果制作技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自1892年以来,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横岗,客家人的宴席上必定备有茶果,茶果在横岗客家人的现实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体现了客家人饮食文化的内涵,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横岗客家茶果制作技艺在深圳主要分布于龙岗区横岗街道。

广作雍贵流派木艺

(坪地街道)

广作雍贵流派木艺出现于清朝中晚期,它对我国近代以来的家具制造起到了引领潮流的作用,该技艺距今已传承约130年。广作雍贵流派木艺,是我国传统家具的中式美学与西式家具和西方文化艺术相借鉴、相融合的杰出代表。目前,广作雍贵流派木艺在深圳主要分布于龙岗区坪地街道。

皮雕技艺

(平湖街道)

皮雕即皮革雕刻,指在经过植物鞣制的皮革上进行刻划、敲击、压挤、推拉、染色等,形成层次鲜明的纹饰。皮雕技艺创始人为科尔沁部落的恩和金(1640年-1678年),第八代传承人胡海平(1983年-)师从第七代传承人李思沁(嘎瓦)(1965年-),学习草原风格皮雕艺术制作,并大胆创新,其作品呈现出岭南文化特色、时尚中国风、多元民族风等多样化特色。胡海平在皮雕染色技艺上大胆突破,首创大漆雕刻、青铜、金漆木雕等技法,作品线条精美细腻,色彩富贵艳丽,极富立体感,具有雍容华贵的艺术魅力。目前,皮雕技艺在深圳主要分布于龙岗区平湖街道。

新闻延伸

横岗“粄娘”客家茶果将登央视春晚大舞台

本报讯 (侨报融媒记者何小娟通讯员叶章山)近日,横岗街道喜讯连连,不仅“横岗客家茶果制作技艺”被列入龙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街道阳光客家茶果文化交流中心推出的“粄娘”客家茶果将在2019年央视春晚现身!

前不久,2019年春晚晚会插播短视频和快闪拍摄选址横岗茂盛世居,阳光“粄娘”客家茶果作为“民生大盆菜”特色配餐小食入选拍摄菜单,“粄娘”客家茶果随之备受关注,并成为重要礼仪接待中客家特色食品的首要选择。

那么,“粄娘”客家茶果到底有什么特色?据介绍,“粄娘”客家茶果以糯米粉或粘米粉制作外皮,分咸、甜两味,入馅后裹以精选植物叶片,蒸熟即可食用,咬下去香软有嚼头。内馅以虾米、肉松、眉豆、花生、豆沙等为主,不同植物原料分季节采收,用料搭配突出健脾、养气功效,富含“温养”的客家特色饮食文化内涵。此外,应节也是“粄娘”客家茶果的一大特色,如清明吃艾粄、喜事吃喜粄等。

阳光客家茶果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于2016年3月,以研究、保护、传承和创新传统客家饮食、形成特色“新客家”饮食文化为主要任务,同时提供辅助性就业岗位、就业技能培训,是横岗客家特色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宝龙南狮高桩表演将亮相央视春晚主会场

本报讯 (侨报融媒记者刘芳菲)昨日,记者从宝龙商会获悉一个好消息,该商会执委(理事)钟正茂旗下的中国恭和比麟堂将亮相2019年央视春晚主会场和湖南卫视少儿春晚舞台,为全国人民献上精彩的南狮高桩表演。

中国恭和比麟堂由90后龙岗企业家钟正茂与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钟道仁联合创立,曾多次代表国家出征国际权威赛事并屡获殊荣,享有“世界狮王”之称。其前身之一比麟堂创立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90多年历史。“在整个清朝,比麟堂其实是一间教授当地子弟四书五经的私塾。民国初期,一位身怀武功的养鹅人眼看几个顽劣少年经常欺负在比麟堂周边放牛的小牧童孔其,就主动教授他习武。孔其学有所成后,不仅没有以武凌人,还将所学技艺发扬光大并带进比麟堂,传授给其他学童。”商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恭和堂成立于晚清,与比麟堂都是颇具影响力的民间舞狮表演团队,在偶然的机缘下,双方强强联合,合并为“恭和比麟堂”,舞狮技艺具有典型的南派醒狮表演的特点。

去年8月,恭和比麟堂落户龙岗后,致力于推动龙狮运动项目做大做强,将其打造成龙岗文体高地建设的品牌之一,形成龙狮文化“龙岗模式”。(记者 何小娟 通讯员 冷娟 李丹文/图)

编辑:武媛媛
返回<<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