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要闻

南岭村:走出共同富裕创新发展之路

2018年12月21日 08:01 来源:深圳侨报

如今的南岭村高楼拔地而起,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本版图片均由深圳侨报通讯员魏志伦摄

昔日“鸭屎围”的萧条景象。

改革开放初期,张伟基(前)带领村民修建厂房,招商引资。

在南岭村社区致富思源展览馆内,一幅黑白老照片令人驻足,画面中是改革开放前的南岭村:求水山下的村庄,房屋零落散乱,一旁的道路崎岖坑洼……走出展览馆环顾四周,眼前的景象焕然一新:求水山依旧郁郁葱葱,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沿着绿树成荫的道路而行,高新科技园区和明亮的创新空间在眼前闪现;党群服务中心的文体广场作为社区居民的活动空间热闹非凡……

从黑白映画到色彩斑斓,从昔日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的“鸭屎围”到如今远近闻名的“富裕村”。40年间,是改革开放让这座位于深圳一隅的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间,凭借着敢为人先、艰苦创业、奋勇拼搏的精神,南岭村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创新发展之路,亦成为改革开放大潮的生动注脚。

等风来盼发展

改革开放春雷唤醒昔日“鸭屎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5月的一天,时任布吉公社沙西大队南岭村第一生产队队长的张伟基与几位村干部一起驾着拖拉机赶往粤港边界深圳河边,苦口婆心地劝回了50多位准备“逃港”的村民。

这一幕令他痛心:“有人更是说狠话‘就算死了也不让骨灰飘回南岭村’。”张伟基说,改革开放前的南岭村只有一条水泥路,村民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20多头耕牛、10多台打谷机,一个小型粮食加工场和几间粮食仓库是全村的家当,全村固定资产不足70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因为村容十分脏乱,还被称为“鸭屎围”。

“如果能过上好日子,谁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跑到香港去?”那时的张伟基在不断反问自己的同时也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事实上,当时的张伟基和南岭村都在盼望着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到来。

当改革开放的阵阵春雷响彻大地,随着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张伟基和众多村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南岭村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当年,在“内引外联”政策的背景下,南岭村引进了内地和平无线电厂,取名南和公司,象征“南岭与和平”。“当时,想引进一间内地工厂并非容易的事情。”张伟基回忆,要办一个执照足足跑了半年时间:“当我们拿到办厂执照的那一刻,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立志共同富裕

“43万补偿款”拉开集体经济发展大幕

初尝改革开放政策甜头的南岭村开始大力招商引资。当时,张伟基每天带着3位村民赶往宝安县外贸公司守候香港客户。“每当看到一个港商,我们就热情地迎上去,甚至还带着他们到村里去。”张伟基说,但由于村里环境差,很多企业老板来到村里“扭头就走”。

于是,张伟基带着村民一边着手整治村容村貌,一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1982年,南岭村终于拿到了北京兴盛公司43万元的征地补偿费。当时,穷怕了的村民都想把这笔堪称“天文数字”的补偿款分掉用于改善生活,但张伟基却犹豫了。“南岭村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为啥不用这43万元扩大再生产?”张伟基逐一做通群众工作,做出了事关南岭村未来发展的正确抉择。

“我家劳动力是最多的,若分钱能拿到12万的补偿金,但这对全村的发展没有好处。”张伟基说。如今,“43万元补偿款”的故事在南岭村家喻户晓,在如今的南岭人看来,这不仅是一个有关村史的经典传颂故事,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南岭村拉开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大幕。

改革开放为深圳为南岭注入了敢闯敢试的基因,也让南岭人立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984年,南岭村率先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度,并在当年实行股份分红,同时实行工资制,全村群众基本上在村里工作,每月领工资。当年,张伟基在参加宝安县村干部赴香港考察活动时,专门到香港新界转了转。回到村里后,心中有数的张伟基在村民大会上对群众许诺,南岭村要在十年内超过香港农村的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让南岭村民成为最早接受了市场经济洗礼的人,也让他们成为最早一批享受改革红利的特区人。1987年,村民家家盖了新房,用上了彩电、冰箱,不仅甩掉了贫穷的帽子,还吸引了不少外来人口,南岭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000元,是改革开放前的50倍。至上世纪80年代末,南岭村民每年人均集体分红超过1万元,家家都是外界艳羡的“万元户”。

“包租公”谋转型

从前“种房子”而今“种高科技企业”

2017年,南岭村集体固定资产达35亿元,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相比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二者分别增长了28万多倍和1500倍,这令人瞠目的数字是南岭村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南岭村也在不断思新思变。

自2001年开始,在选举中以高票当选成为南岭村的“掌门人”,站在父辈艰苦创业基础上出发的张育彪十分清醒地审视着自身优势和不足,也谋划着家乡未来的新的发展方式。

位于南岭村布沙路边上一处7000平方米的厂房,2014年下半年与企业解除租赁合同后空置了大半年,但南岭村宁可每月损失10多万元租金进账,也不会轻易再次向低端企业放租。次年,经过改造的旧厂房等来了高端运营商的青睐,开始探索打造以“社区+国企+专业运营商”模式的高端产业园区。

自那年开始,类似这样的转型案例在南岭村频频上演:曾经的“包租公”不再“种房子”,而开始“种企业”。南岭村主动拒绝一些租户的厂房续租申请,不惜承担经济损失,主动与一些高污染、低端企业提前解租。

事实上,当年靠着出租物业的南岭村集体经济仍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但漂亮的增长数据在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看来却只是“暂时的华丽”。面对新的课题,张育彪一直在思考,基层村集体经济如何才能转换发展动能实现创新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依靠‘房东经济’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要转换发展思路。”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南岭村在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和创新基层治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走上了一条“创投+孵化器”双轮驱动发展的道路。2016年初,南岭村设立股权投资公司,在转型创投方面迈出第一步;去年4月,南岭1983创意小镇开门迎客,重点孵化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企业;时隔半年,南岭村南岭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顺利完成基金管理人登记,成为广东首个村集体经济的创投基金;今年5月,“南岭母基金”获批正式运作,今年将争取募集5亿元用于投资孵化一批高科技企业,“创投+孵化器”的模式已经成型;前不久,深圳南岭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组建成立,这也是全市首只村集体产业投资基金。

“我们的梦想是要发掘一批优秀团队、优秀项目,从0开始,到1、到10、到100,培育出伟大的企业,带着村民去敲钟上市。”张育彪信心满满地说。

向未来再出发

做强集体经济共奔富裕之路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10月24日,当年逾古稀的张伟基站在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中,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泪水不禁在眼眶中打转。40年间,南岭村从“鸭屎围”变成了富裕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就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好政策。12月18日,在集中组织收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后,张育彪也有着同样的感受:“习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备受鼓舞,坚定了我们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

一对父子,两代村官,同样的感受。对于南岭村的发展,身处不同时代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思路,但对于发展的目标和原则却相当一致。在张伟基和张育彪看来,南岭村就是要不断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共同富裕。

无论是当初“43万补偿款扩大再生产的决定”还是如今“创投+孵化器双轮驱动发展的模式”,张伟基和张育彪都把村集体经济形容为“会下金蛋的母鸡”。“这是身上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保证。”张育彪说。

乘风破浪再扬帆,改革开放再出发。岭南冬日里,求水山依然满眼绿意,山下一座座现代化创新园区正焕发出新的生机,社区广场上休闲的居民脸上写满幸福……

对话

原南岭村党支部书记张伟基:

要从长远考虑南岭村发展

记者:改革开放初期,南岭村曾获得“43万元土地补偿金”,这也是南岭村的第一桶金,当时是如何做出用这笔钱扩大再生产的决定的?

张伟基:当时很多人都建议将这43万元的补偿款分掉,但我认为,这43万元补偿金恰恰是南岭村“会下金蛋的母鸡”,分掉钱无异于将“母鸡”杀掉。在改革开放这么好的政策下,如何用好这笔资金,修建厂房、招商引资,扩大再生产才是最重要的。而这其中,做通群众思想工作成为了最难的事。我劝说群众,自家的劳动力最多,如果要分起码分到12万,但是为了整个村的发展,为了我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好,不要看重眼前的利益,要从长远考虑。

记者:南岭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张伟基:改革开放后,上世纪80年代初招商引资成为最重要的事,我带着3位干部每天守在新安酒店门口等港商,但每当我们带着他们到村里考察时,因为村容环境企业家“扭头就走”。我觉得虽然我们那时还很穷困,但一定要把环境卫生整治好,营造一个适合投资建厂的环境。于是我们组建起卫生清洁队,动员全村力量整治村容村貌,让南岭村的模样有了初步变化。

记者:当您听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时候有怎样的感想?

张伟基:听到习近平总书记说这句话的时候,泪水在我眼眶中打转。记得1987年的春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来到南岭村视察时曾跟我说:“改革开放的政策只会越变越好!”南岭村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富裕起来的,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鼓舞着每一位南岭村人继续发扬改革开放精神,建设幸福宜居家园。

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

南岭村要打造现代化新型社区

记者:在经济发展方面,南岭村的创新转型令人瞩目,从过去“种田”“种房子”开始“种企业”,是什么让南岭村决定进行这样的改变?

张育彪:前几年,我到一些科技园考察,认识了很多科技人才,发现他们的企业成长都很快。我想,新时期南岭村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就一定不能再继续当“包租公”,走过去出租物业的老路,必须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大转型力度。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决心,收购创投企业,设立创投基金,为的就是要投资出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实现带领村民敲钟上市的梦想。

记者:在创新道路上,南岭村不断推动转型升级的经验是什么?

张育彪:改革开放的精神,就是南岭村不断推动转型升级的经验。改革开放为深圳注入了敢为人先、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南岭村来说也一样,无论是80年代初期“内引外联”发展经济,还是如今的转型发展,我们都要发扬这样的精神,不断超越自我。

记者:未来的南岭村在您的设想中将是怎样的一个社区?

张育彪:未来的南岭村一定是一个幸福和谐、产业发达、环境优美的社区。目前,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但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精神,把南岭村社区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策划/统筹:艾丽 景俊州 张鹏


编辑:武媛媛
返回<<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