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要闻

书写“春天的故事”精彩样本

2018年05月22日 11:04 来源:农民日报

一排排醒目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星级酒店、购物中心、电影城、咖啡厅等一应俱全,走进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已寻不到曾经的乡村的影子。在社区活动中心,书法班里人们正挥毫泼墨,合唱团成员在进行多声部配合排练。社区义工谢雪梅告诉记者,自己的愿望就是“天天开心,南岭继续向前发展”。

南岭村是深圳农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巨变的缩影。

40年前的深圳农村,农民在温饱线上挣扎,很多青壮年村民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今天的深圳早已实现了“村改居”,社区成为基本单元,村民变股东,社区净化、文化、美化,和谐共享的幸福生活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纷至沓来……沐浴着改革的春风,40年来深圳乡村敢想敢试,勇于探索,闯出城乡一体化的共享共治新路,书写出“春天的故事”精彩样本。

南岭村:从种田到“种”高科技公司

改革开放前的南岭村,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因为穷和脏乱差,被称为“鸭屎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像一场及时雨,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更是让南岭村获得新生。

1982年,南岭村拿到“第一桶金”——43万元征地补偿费。当时村里的带头人张伟基动员村民们把这笔钱集中起来搞发展。他说:“集体经济像母鸡,养好了能下更多的蛋。要用这笔钱建产房、扩生产。”此后,不断壮大的集体经济成为南岭村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以工补农,促进农工商全面发展,这是南岭村发展历程中的初始阶段。1987年,内引外联建成首个工业区;1992年,抓住机遇实施“工业进园”;1998年,全村迈开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步伐。

对比深圳其他的强村,南岭村没有在土地价格战中“血拼”,而是走出一条高品质、高层次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在集体经济结构调整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薪火相传,2000年,拥有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的南岭村青年张育彪,接任村党总支书记,成为南岭村新的带头人。在深圳市的统一部署下,2004年开始推进农村城市化,由村改制为社区,南岭成立了社区股份合作公司,2006年成立了深圳市第一个“村改居”社区党委。

改到深处没有现成答案。张育彪说,南岭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靠创新驱动来实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充分领略到创新给发展带来的强大力量,募集3亿元设立了深圳市首个社区股份公司创投基金,投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5G等战略新兴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极。南岭股份合作公司引进并持股的生物医药项目——深圳康体生命科技有限公司预计年产值达10亿元。一批高科技企业已在南岭社区拔地而起。  

从过去种田转向“种”厂房,再到现在“种”高科技公司,搞股权投资,南岭村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1979年,南岭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2017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15万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富裕并不等于文明,有钱不等于幸福,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张育彪信心满满地说。

在社区党委领导下,通过建立完善的社区治理机制,南岭极大提升了社区村民的幸福感。“来了就是南岭人”。社区所有居民群众,无论是原居民、户籍人口、常住人口还是流动人口,在社区一律享受“零差别”的公共服务。2011年,由社区股份公司无偿提供一栋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商业大楼,投入600万元对原大楼及广场进行装修改造,建设成一个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配备便民服务大厅、自助图书馆、老年大学、社区学堂、妇女儿童之家等功能区域。

“服务中心实在是太好了!老百姓生活中60多项业务都可以在这里办,太方便了!”今年65岁的卢承军已经在服务中心做了5年志愿者,她对服务中心赞不绝口,“这么大的场地租出去一年要400多万元租金呢!现在免费给我们用。我们村民写字画画、唱歌跳舞、剪纸插花全都来这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特别开心!”

渔民村:“城中村”变身花园小区

渔民村与香港隔河相望。这里的渔民曾经以船为家,在水面上漂泊。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紧邻罗湖口岸的地理位置,让渔民村几乎占尽了天时与地利。

1992年,深圳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造,渔民村人一夜之间由农民变为市民,村集体变为股份公司——深圳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村民都成为了股东,集体收入通过股份公司向村民分红,每个村民年收入都达到甚至超过了一万元。

随着经济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多,不少村民为了增加房租收入,纷纷将房子往上加盖,当年村里为村民们统一筹建的别墅式小洋楼变成了“握手楼”。据村民们回忆,由于缺乏管理,那时村里的卫生很差,甚至污水横流。

房租经济加速“城中村”的形成。破旧立新的统筹规划势在必行。2001年,深圳市罗湖区将渔民村作为旧村改造试点。2004年8月,改造后的渔民村变身为现代化的花园式住宅小区,新渔民村由1栋20层高的综合楼和11栋12层的小高层组成,村民平均每户分到了1320平方米的单元房。

渔民村重建工程顺利竣工后,渔丰实业股份公司组建了渔丰物业公司,对全村出租屋实行“统一出租”“统一经营”“统一管理”,股份公司资产比刚成立时增长了20倍。渔丰股份公司总经理黄兴炎回忆说:“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来社区视察时,对我们的物业管理模式表示赞许,肯定了我们共同富裕的道路。”

2016年,渔民村又经历了一场改革的洗礼,44名股东代表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公司股权改革方案,让股东“生不增,死不减”成为历史,改变了此前集体股一股独大并虚置的状态,基本实现了股权内部流转的股权改革目标,有效调动股东和社会资源合作的积极性,使集体经济发展再次驶上快车道。开发商共同开发渔民村幸福万象楼盘,实现村民收入翻几番。

共同富裕的步伐越走越快。花园般的优美环境诉说着社区的沧桑巨变,而处处可见的“党员元素”则让人耳目一新:路边绿化带、健身道上的“党员认领服务项目”展示牌,告诉人们这片物业的维护者是谁;居民楼的电梯口放着“党员在您身边”公示栏,将楼栋长、警察、党员、网格员四类人员信息一同予以公示……所有这一切,让社区的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党群零距离”。

“亮不亮身份,看上去是小事,其实是大事。”渔丰实业副董事长吴颂球说。在渔民村,很多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各种公共事务“项目认领”,吴颂球认领了小区的卫生监督。“除了党员亮身份和项目认领制度,我们还有明确的‘第一书记’负责制度,‘第一书记’要第一时间下到社区基层,协助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吴颂球补充道,“去年,‘第一书记’共走访社区居民家庭500多户,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怀德村:面向未来打造现代新城

“1988年,村里收到深圳机场3000万元的征地补偿款,不少村民闹着要分钱。当时书记一再强调这是村民们用土地这个‘命根子’换来的钱,必须用在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上。”站在深圳宝安区怀德社区现代化的购物广场前,60多岁的怀德村老村主任方权威陷入回忆中,“当时,我们几个村干部从这家跑到那家,两天两夜挨门挨户做工作,总算统一了村民的思想认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怀德的腾飞离不开村党支部一班人超前的发展理念和拼命三郎般的干事劲头。2004年7月1日,怀德股份合作公司成立,共有村民712人入股。公司董事长潘灿森对记者说:“公司坚持以集体土地资源保值增值为核心,逐步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向现代化企业演变,最终走上资产资源资本化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从此,全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1979年,怀德村人均年收入161元。2017年,怀德股份公司实现总收入5.72亿元,当年人均分红31万元。

潘灿森告诉记者,多年来,怀德公司没有卖过一块地,反而通过与其他土地所有者合作等方式取得土地600多亩,为这里引入3家世界500强企业和225家大中型企业打下了根基,也为即将到来的大发展留存了充足的空间。“现今各社区都为土地瓶颈而发愁,我们却还保留了100多万平方米的待开发用地。”他颇为自豪地说。

2010年,怀德公司编制了怀德发展规划,这是全市第一个由股份合作公司完全自主出资开展的整体规划,把股份合作公司的发展和怀德社区建设统一起来,提出在15年的发展规划期内,通过集体筹资、资源整合、连片改造、统筹推进,对社区1.5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开发,把怀德社区打造成集住宅、商业、酒店、办公、教育、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崭新“怀德城”。

激荡40年的改革开放之路,让勇敢奋进的深圳乡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华丽蝶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先行先试、领跑全国的深圳,正在用新一轮的思考和丰富的改革实践,为全国更多的乡村探索新时代的振兴之路。 (记者钟欣 李鹏 郑可欢)

编辑:武媛媛
返回<<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