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

当秦立巍“弦上经典”遇上吕绍嘉的“老柴”——深圳交响乐团交响音乐会导赏

2018年03月15日 08:10 来源:深圳新闻网
    
");document.writeln("");document.writeln("");document.writeln("");document.writeln("");
         

秦立巍(来源:主办方供图)

李隽/文

作为深圳本地艺术团体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深圳交响乐团在“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当中同样承担着极其重要角色,4月13日将演出“弦上经典——深圳交响乐团交响音乐会”,独奏为大提琴家秦立巍,指挥是吕绍嘉。

作为一名杰出大提琴家,秦立巍以独奏家和室内乐演奏家的身份,与许多国际知名乐团及指挥家均有过成功合作。在获得第十一届柴科夫斯基大赛的银奖后,秦立巍于2001年在纽约赢得著名瑙姆堡国际大提琴比赛的金奖。“一个时尚且敏感的表演者,对音乐投以无与伦比的专注。”在秦立巍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的“埃尔加/布里顿/沃尔顿协奏曲”专辑中,《留声机》杂志对其如是描述。

从秦立巍多次现场演出的情况看来,他的大提琴演奏个性很强烈,跟当今较多注重音色圆润美感的演奏家很不一样,秦立巍在传统的演奏上结合了巴洛克演奏的一些手法,追求短句速度稳定,感情起伏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声音干净利落,大提琴显得响亮而明快;独奏的时候,秦立巍时而深情时而慷慨激昂,弓和琴弦,指板的摩擦迸发出他的热情。

在4月13日音乐会当中,秦立巍演出的作品,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如果要选一首历史上最伟大的大提琴协奏曲,那毫无疑问就是德沃夏克这一首了。

德沃夏克在1892年首次前往美国。这首大提琴协奏曲是作者继《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之后,又一部为众人所知的代表作。这首协奏曲内容的深度、鲜明的形象以及交响发展的规模等,更接近一首交响曲,也可以说是带大提琴独奏声部的交响曲。此曲是作者停留美国期间的最后巨作,把美国的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谣曲调巧妙地融合起来,产生独特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思考。

这部作品饱含德沃夏克晚年对故乡捷克复杂的思想感情,有乡愁、有担忧、有回忆、有伤痛、有悲愤、也有热情,要把捷克大师暮年复杂的思乡情怀自然的表达出来,其实并不容易。秦立巍这种比较干净利落的声音,如果融入了德沃夏克的乡愁,将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这很值得乐迷一起期待。

吕绍嘉(来源:主办方供图)

跟秦立巍合作的著名指挥家吕绍嘉,出生于中国台湾新竹县,自幼学习钢琴。受陈秋盛先生之启发开始钻研指挥艺术,后来先后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及维也纳国立音乐院主修钢琴与指挥。并在连续赢得法国贝桑颂、意大利佩卓地和荷兰孔德拉辛三大国际指挥大赛首奖后,吕绍嘉开始了他在欧洲璀灿的指挥生涯,先后获聘担任柏林喜歌剧院首席驻团指挥、德国莱茵爱乐交响乐团暨科布伦兹市立歌剧院音乐总监、德国汉诺威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并受邀在英国国家歌剧院、布鲁塞尔铸币歌剧院、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德国斯图加特歌剧院、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法兰克福歌剧院等地担任客座指挥。

歌剧领域之外,吕绍嘉也经常与众多世界知名交响乐团合作,包括慕尼黑爱乐、西南德广播交响乐团、中德广播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日本NHK乐团等等。

4月13日演出的下半场,是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于1893年8月12日完成。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柴可夫斯基在他的日记上形容“悲怆”的四个乐章为:青春,爱情,失望和死亡。第一乐章虽然有很多温柔沉思的幻想,但其实早已经爆发出大量的悲剧色彩;第二乐章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不安的空虚感;第三乐章是作品最著名的选段,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呈现出一种悲壮感,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在最后一个乐章,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这首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

中国乐迷都喜欢把作曲家亲切的成为“老柴”,可见大家对这位作曲家的热爱。在现场聆听柴可夫斯基这首“悲怆”,对观众来说一个更理想的选择是,在乐曲结束后能够跟乐团一起静默一到两分钟再报以掌声,这样会对作品有更深刻的体验。

 

编辑:黄琬婷
返回<<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