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要闻

横岗街道“从心出发”打开社区矫正人员“心门”

2018年01月17日 09:07 来源:南方日报
    
");document.writeln("");document.writeln("");document.writeln("");document.writeln("");
         

老周每月都来横岗街道司法所“交作业”:打卡、交心得体会、做义工……连续数月的新生活让他有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现身说法向工友普及法律常识自不必说,他还拉着老婆和孩子一起加入义工队伍。这种从心里改过自新的态度,连驻横岗街道司法所心理咨询师陈春媛都把他当成“活教材”,认为他的心得和经验值得被推广和复制。

像老周一样有“身份”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社区矫正人员。因为所犯案情不大,对社会的危害没有大到要归罪刑法的程度,他们被纳入街道司法所社区矫正人员的行列。

在“交作业”期间,为了让他们尽快迈过心里的坎,抖掉思想包袱,横岗街道司法所一方面严格遵守矫正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常规动作”,另一方面也通过以矫带矫和建立志愿者帮扶队伍等方式来帮助他们打开“心门”。

值得一提的是,该街道司法所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微改革微创新,从单一矫正模式发展为多元特色服务:围绕“心”字做文章,在龙岗区各街道率先引入心理咨询师团队,与社区矫正人员一对一进行心理结对;同时建立“新身份”机制和设置激励机制。

梅云霞

过来人“以矫带矫”传递正能量

从“心”出发,最大限度控制他们重新犯罪,对社区矫正人员而言最为关键。面对日益增多的社区矫正人员,横岗街道司法所也正视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实践过程中,该司法所通过以矫带矫的方式,帮助矫正人员改变心态。

以“过来人”的身份感受正在解矫之人的感受,感受他们内心的煎熬波动,这正是小黄做过的事情。最近,该司法所邀请她回来分享正能量,影响并带动矫正人员打开“心门”。

因为在职务上犯了事,小黄解矫的时间长达3年之久。期间她也经历了害怕、迷茫、压抑等心理波动期,最终通过陈春媛的心理疏导,走出心理阴影。重回曾经的小伙伴中讲座,分享经验教训,“我主要想告诉他们,不是自己犯罪了,这一辈子就被贴上了标签。”小黄坦言,她觉得每个人都会犯错,曾经犯错不代表以后会犯错误,“我作为一个经验分享者,说明我已经走出来了。”

同为“过来人”的小薛也有一段特别难忘的“交作业”心路历程,她因为售卖假药被安排进行社区矫正,但她心态比较乐观,受邀回来讲座时,也将这种乐观传递给小伙伴,她开导大家放下包袱:“时间总会过去,我们总要翻篇。既然给了我们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们就要懂得感恩,珍惜。”

小黄、小薛的分享心得让老周等人感同身受,他因参与聚众赌博被抓,被要求社区矫正8个月,“犯错了才知道工友聚一起赌博打发时间也是违法的事情,既然错了,那就好好改造。”

日前,笔者在司法所见到前来交学习心得的老周,乐观的心态和坦诚的态度在他脸上一览无遗,让接待他的陈春媛觉得工作特别有动力。

志愿者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帮扶

不管是在“交作业”期间,还是“交作业”以后,小黄、小薛和老周们都喜欢逢人普法,他们认为现身说法的过程就是传递爱心的过程,只要大家以身作则影响身边人,社会秩序就会越来越好。

这也和该司法所最早设立志愿者帮扶队伍的初衷不谋而合。志愿者帮扶团队由社区工作站人员、退休老干部、律师等成员组成,该团队作为一股社会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对社区矫正人员展开爱心帮扶。

律师郑锐锋主要给社区矫正人员普及法律知识。他表示,以做公益的形式参与进来对矫正人员进行督促,对自己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

虽然他和其他律师每人每年只给这些人普法3到4次,更多时候接受私下咨询,“但我在给他们解释为何危险驾驶、酒驾有罪时,看到他们从内心一点点抛弃原先的固执,接受这种新的观念,律师参与的价值就表露无遗。”

郑锐锋认为普法的精髓在于以点带面,通过社区矫正人员之口传递出去就能达到良效。“不少人法律意识淡薄,社区矫正人员就是桥梁纽带,他们通过自己生动的案例,让身边的人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这样就是正能量的宣传。”

叶夏作为社区工作站人员,一方面对辖区情况很熟悉了解,另一方面还因为常年跟居民打交道、有亲和力,更容易取得矫正人员的信任。她的工作就是家访,跟老师严谨授课不一样,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把法律常识唠嗑一遍,这个任务就是“常规动作”里规定的“八个小时学习时间”。

“他们都很配合,彼此不会把天聊死。”叶夏说,选择去他们家里,一是想看看他们的生活环境,另外,避免去办公室“学习”让他们产生拘谨感。每次家访回来后,叶夏还要按规定安排他们去做义工,他们都乐意配合从不抱怨。

“三个创新”助矫正人员找回自身价值

“心病”还需“心药”医。在陈春媛看来,社区矫正人员主要问题在心理,每个人都背负一定的心理包袱,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对此,横岗街道司法所开展三个创新,帮助矫正人员找回自身价值。

一.全区率先引入心理咨询师机制

该司法所在全区11个街道中率先引入心理咨询师机制,全职对接矫正人员的心理活动状态,与矫正人员结成心理结对帮扶。

刚来司法所报到的矫正人员几乎都怀有一种警惕的心态,最不愿暴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和心理问题。这时就需要心理咨询师介入,对其进行了解熟悉。在试听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建议后,后续有心理问题矫正人员才会主动联系心理咨询师。

让陈春媛记忆深刻的是一位已经完成“作业”的王某,去年他刚来报到时很害怕,问话中王某也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但欲言又止,个案辅导了3次后,王某才说自己患有抑郁症,其实他家境殷实,并非没有钱才去偷东西,实在是病情作崇。

王某在“交作业”期间心事重重,陈春媛将他和其他7人组成心理辅导团开展沙盘活动。前3节课,王某每次都游离在外,一人躲在角落,对组员的分享、询问全然不感兴趣。到第4节课活动行将结束,让大家吃惊的是,他居然主动上台分享了经历和收获,还说出了自己的病情。

从排斥到接纳、到最后主动分享,这一系列惊人变化,就是对横岗街道司法所引入心理咨询师这一创新工作方法最好的注脚。

二.为矫正人员建立“新身份”

在心理咨询师给矫正人员“把脉”后,为起到“药到病除”作用,该司法所再创新工作机制,给矫正人员建立“新身份”,让他们更快找回自身价值和闪光点。

社区矫正人员基本都怕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注册深圳市义工是最常用、也最能帮他们找回自身价值的机制之一。该项创新机制最早由横岗街道司法所发起,如今已逐步被推广。

有了这个“新身份”,司法所每月组织他们去市、区进行义务服务。市、区各种活动期间,龙岗大运中心、敬老院、启智学校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原本犯法有负罪感,通过自身努力奉献他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小黄即便已经交完“作业”半年有余,只要有时间她就去做义工了,并表示要在这条路上一直坚持下去。

还有曾经售卖假药的小薛,不但自己喜欢上了做义工,只要时间合适还会把家中两个孩子也拉上。

三.设立激励机制,表彰优秀人员

除了做义工让矫正人员找回自身价值,该司法所还继续挖掘大家身上的闪光点,穿上普法宣传工作服,矫正人员就变身“宣传员”了,到公共场合给市民发宣传小册子,做些引导法律咨询的事情,协助普法服务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学习了法律知识。

为让他们在这过程中有荣誉感和获得感,该司法所创新设立激励机制,给这些优秀义工、宣传员发聘书。去年,该司法所给矫正人员发出11本优秀义工证书,宣传员聘书在今年也将很快落实。

编辑:武媛媛
返回<<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