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要闻

龙岗这个团队8年研究了2万多只蚊子

2017年05月26日 07:53 来源:晶报

 

 研究人员放置诱蚊灯。

 

研究人员廖俊蕾用镊子筛选蚊虫。

 

摇蚊没有叮人的喙,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研究人员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情况。

  

深圳新闻网讯 说起“四害”之一的蚊子,很多人恨它恨得牙痒痒。这个“吸血鬼”平时总在人们身边嗡嗡乱飞,让人在深夜里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只要一个不留神,就会被它叮得起个大包。更为可恶的是,它还是传播登革热、疟疾、丝虫病等病原体的中间寄主,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烦恼。可在龙岗疾控中心,却有这么一群人,花了8年的时间研究2万多只蚊子,最终得出研究成果:在4批致倦库蚊标本中检测到我国首株、全球第二株新型虫媒病毒Nam Dinh病毒(下称南定病毒),填补了国内空白。

他们,是怎么研究蚊子的呢?

不需要显微镜

肉眼就能辨蚊子性别

“首先要抓到足够多的蚊子,才能开展研究工作。” 龙岗疾控中心消毒杀虫科科员沈培林向记者介绍,深圳市常见的蚊子主要包括:库蚊属的致倦库蚊、伊蚊属的白纹伊蚊和按蚊属的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等。2009年,为保证大运会顺利召开,深圳市龙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了《深圳市龙岗区2009-2011年病媒生物种类密度、病毒携带情况和抗药性监测研究》项目。为做好虫媒传染病的预防工作,龙岗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员一研究就是8年。

蚊子的一生跨越卵、幼虫、蛹和成蚊4个时期。蚊的幼虫和蛹在水中生长发育,离水不能生存,成蚊则在陆地生活。研究过程中,沈培林等负责蚊虫采集工作的病媒生物监测人员在辖区范围设立监测,布防诱蚊灯1598盏。8年里,研究人员将捕获的25556只具有研究意义的雌性成蚊,带回龙岗疾控中心实验室。

经过一夜的诱捕,被带回实验室的收集网装满了密密麻麻的蚊虫,部分蚊虫还在扑腾翅膀,令人无从下手。研究人员找到了一个简单却有效的办法:将收集网放入-20℃的冰箱内,将蚊虫整体“冻晕”,或者使用化学药剂乙醚将其“熏晕”。经过这样一道程序,研究人员得以顺利进行下一步工作。

从收集网中把失去意识的蚊虫拿出倒在盘中,对于消毒杀虫科科员廖俊蕾来说,工作才正式开始:负责蚊虫分类鉴定工作的她,需要伏低身体,使用镊子和肉眼,从虫堆中一一筛获研究所需的雌性蚊子。

靠近大堆蚊虫,这一幕足以令普通女孩头皮发麻,廖俊蕾却安之若素。“这是蛾子,这是摇蚊,这是公蚊子……”她一边用镊子夹起盘中的虫子,一边向记者一一介绍,如数家珍。

“母蚊子为了繁衍后代,才会吸食人血。公蚊子的喙和母蚊子不同。”廖俊蕾一手举起夹着蚊子的镊子,细细观察了十几秒钟后,遗憾地把它放在显微镜下,熟练调整倍率、对焦后,廖俊蕾让晶报记者坐在桌前,从显微镜中观察蚊子。被放大了数百倍的蚊子头大身细,两颗黑色的复眼发达、突出,乍一看就像电影中的外星人。“你看,这只蚊子的触须是弯的,不是母蚊子。”

把这只蚊子弃在一旁,廖俊蕾继续在蚊虫堆中翻找着。蚊子看多了,她不需要显微镜,凭肉眼就可以辨别蚊子的性别。

编辑:田小静
返回<<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