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网原创稿库

从临床问题到国家级项目 龙岗青年医生于丽获国自然立项

2025年09月18日 16:20 来源:深圳新闻网

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18日讯(记者 张凡 通讯员 李思如)凌晨一点,龙岗中心医院检验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当最后一批临床样本检测完成,于丽博士没有立即离开。她揉了揉酸胀的双眼,打开电脑,切换到另一个“战场”——屏幕上,是她为之奋斗无数个日夜的科研资料:PRMT7介导PTBP1精氨酸单甲基化调控过敏性哮喘巨噬细胞M2极化的机制研究。

今年8月27日,这项研究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成功立项。这是于丽人生中第一个国家级科研项目,也是她从临床医生向“临床-科研”双轨并行转型的关键一步。

“真的很难想象,一年前我还在为如何兼顾临床与科研而发愁。”于丽略带羞涩地笑着说,眼神中却闪烁着疲惫与兴奋交织的光芒。

一个临床问题,点燃科研初心

2023年7月,于丽博士毕业后加入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检验科。每天面对大量临床样本,她敏锐地发现:许多哮喘患者反复就诊,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出现激素抵抗现象。

“哮喘是常见病,但现有治疗手段对部分患者并不理想。”于丽说,“我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正是哮喘的基础机制,作为一名科研出身的医务工作者,我总想着——能不能为患者做点什么?”

她主动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娜主任医师团队深入交流,从真实病历中提炼科学问题,再从基础研究角度寻找突破口。一个创新性构想逐渐成形:通过调控巨噬细胞M2极化,为哮喘精准治疗提供新靶点。

这不仅是理论探索,更是直面临床痛点的“破题”尝试。

从失败到突破:一个人的坚持,一群人的支持

2023年底,于丽着手撰写第一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然而,临床工作繁重,科研时间被严重挤压。“那段时间日夜颠倒,写完报告已是凌晨。”她说,“辛苦是辛苦,但好在我还年轻。”

尽管项目构想新颖,但因前期数据不足,首次申报遗憾落选。

“当时挺失落的,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走科研这条路。”于丽坦言。

转机出现在医院组织的国自然申报辅导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杨志伟教授一眼看中她的项目潜力,指出:“方向很好,但需要预实验数据支撑。”随后,杨教授开始对她进行“一对一”全程指导,从实验设计到数据分析,细致入微。

更大的支持来自医院。当于丽在2024年国自然动员会上坦言“一个人做实验太难”时,科研办主任王海澜当场拍板:“马上安排科研助理协助!”

检验科主任李小峰迅速组织会议,优化科研支持政策,科室同事主动分担她的临床任务,让她腾出时间专注研究。副院长林东晓、党委书记于建渤多次强调“科研强院”战略,为青年人才铺路搭桥。

最动人的支持来自家人。春节临近,于丽纠结是否回老家——回,研究节奏被打乱;不回,父母盼她团圆。最终,父母决定:“我们去深圳陪你,你安心做实验。”母亲还特意带来家乡菜,让她在实验室也能吃上一口热饭。

从实验室回到病床边:科研终为临床服务

国自然立项,对于丽而言,不仅是荣誉,更是一条道路的验证:临床医生,同样可以做出有深度、有创新性的科研。

“我的研究始终围绕临床问题展开。”于丽坚定地说,“每次看到哮喘患者因激素抵抗而痛苦,我就更确信——这条路,必须走下去。”

她的目标很明确:不是为了发文章,而是为了找到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让患者少走弯路。

如今,于丽的一天被清晰划分:上午处理临床样本,下午钻进实验室。她行走在病床边与实验台之间,用科研回应临床,用数据解答困惑。

于丽的成功并非孤例。2025年,龙岗中心医院共获批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实现历史性突破。

医院党委书记于建渤表示:“于丽博士是医院科研生态系统的缩影。我们坚持‘科研强院’战略,引进PI、招收博士后、完善平台、优化培养体系。”

“我们不只看论文,更看重研究能否解决临床问题。”于建渤说,“未来,我们将继续为更多像于丽这样的青年人才提供土壤,让科研真正从实验室走向病房,造福患者。”


编辑:吴猛 陈苏雅
返回<<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