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18日讯(记者 张凡 )近期,由深圳市龙岗区高桥社区主办、深圳市绿航星际太空科技研究院承办的“民生微实事・大盆菜”项目——“太空少年・筑梦航天”航天研学活动分三期顺利完成,覆盖7月16日至17日、7月28日至29日以及8月7日至8日,累计吸引近百名社区青少年参与。
此次活动以“沉浸式体验+实践性学习”为核心模式,通过参观航天展厅、动手实验、模拟训练等方式,让青少年在真实场景中理解航天科技原理,感受航天精神力量,探索从课本知识到现实应用的转化路径。
在星际科技馆与航天环控展厅,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国内首个模拟火星基地的红色沙砾与环形山地貌,直观理解地外生存环境的严酷性;通过科普导师对舱内航天服的拆解演示,了解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运作机制;在中国空间站模型前,学习各舱段对接方式与功能分工,感受“天宫”建设的系统工程智慧。
“以前以为火箭发射就是点火升空,现在才知道燃料配比、空气动力、部件分离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学家的精密计算。”参与活动的李同学说。这一认知转变,正是此次活动希望达成的目标——让航天科技从“高冷成就”变为“可理解、可参与”的生动实践。
实践环节中,水火箭制作与发射课程让孩子们在反复调试发射角度与气压的过程中,体会反冲力与质量关系的物理规律;氢能实验课通过电解水驱动小风扇,帮助青少年建立清洁能源的初步认知;航天食品实验则通过对比冰淇淋成分与苹果氧化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太空饮食在营养、保存与重量限制下的特殊要求。
“我们不追求孩子记住公式,而是希望他们在提出假设、动手验证、失败修正的过程中,养成科学思维。”绿航星际研究院科普导师表示,这类课程旨在培养青少年的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为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埋下种子。
活动高潮来自航天员训练项目的模拟体验。通过VR设备,青少年“执行”载人登月任务,在虚拟舱内完成操作指令;在失重水槽中,一个简单的抓取动作让他们体会到航天员水下训练的艰难;当离心机启动,数倍于体重的压迫感让不少孩子面色发白,“原来航天员每天都要承受这样的负荷”,一名学生在体验后感慨道。
得知航天员需长期坚持高强度训练以适应太空环境时,现场不少孩子自发鼓掌。这一刻,书本上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化作了可感可触的情感共鸣。
“每个孩子的航天梦,都是国家科技未来的拼图。”高桥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民生微实事・大盆菜”项目旨在精准回应居民需求,此次聚焦青少年科学兴趣,联合专业科研机构开展高质量科普活动,正是“小切口服务大民生”的体现。
据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社区作为科普“最后一公里”,正成为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育创新精神的重要阵地。此次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普及,更是一次科学启蒙与精神传承的实践。
未来,高桥社区将继续依托“民生微实事”平台,链接更多优质社会资源,推出系列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让科学的种子在基层土壤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