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29日讯(记者 李云云)“通过创作,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龙岗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客家文化风情,和大陆伙伴合作的过程中,不仅交流了技术,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8月27日,2025第八届海峡两岸暨港澳无人机航拍创作大赛两岸选手交流创作营单元最高奖项——“龙腾奖”正式揭晓。不少中国台湾的选手直言收获满满,对深圳龙岗的科技创新和城区建设深刻印象,也从龙岗感受到了大陆的发展成果。凭借72小时极限创作成果,创作营也成为两岸青年携手创新、深化情谊的见证,为两岸文化科技深度互动写下生动注脚。
两岸选手组队共创 聚焦龙岗特色呈多元视角
8月22日,60位海峡两岸选手开启交流创作营,11名大陆领队与49名台湾选手组队,围绕“御光 Filmbase 飞天屏”“大运天地”“工业无人机应用”“客家文化”“龙岗儿童公园” 等11个龙岗特色选题,展开72小时极限创作。最终,《空之光眼—ArgusM3》《飞越情海》《大运天地相遇篇》三部两岸共创作品斩获单元最高奖“龙腾奖”。
其中,《空之光眼- ArgusM3》灵感源自龙岗企业高度创新无人机山区救援事迹,选手们亲眼见证深圳救援无人机实践后,决定以科技+人文讲好生命故事。台湾选手与团队复刻场景并艺术加工,凸显科技的社会价值。
当硬核科技遇上浪漫爱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飞越情海》团队聚焦龙岗企业的“御光 Filmbase 飞天屏”——这款曾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科技产品。团队成员黄飞雄称,团队在创作时大胆尝试,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将飞天屏的科技魅力自然融入剧情,“台湾小伙伴都很‘入戏’,团队配合默契,最终呈现出了预期效果。”
《大运天地相遇篇》则以幽默风趣的风格“出圈”。团队通过追逐航拍镜头,搭配穿越、旋转等专业技术手法,生动记录了大运天地商圈一整天的精彩场景。
此外,交流创作营优秀奖作品《在围墙里,我听见你》以童谣串联吉坑世居古今对话,诠释客家“围楼围心”;《记忆中的古早味》记录向长辈学做糖水,传递“用心”;《向左走 向右转》讲述两位台湾青年在龙岗青年驿站落脚求职的历程,一句“驿站是起点,我们用奋斗书写未来”道出两岸青年心声。两岸选手从不同角度观察龙岗,深度探索其独特内涵,用镜头语言诠释龙岗的精彩多面,展现了两岸创作力量的融合之美。
以大赛为桥梁 两岸青年深化认知结友谊
“这次和大陆飞手老师合作特别顺畅,老师不仅在技术上给了我们很多指导,还像向导一样,告诉我们深圳有哪些好吃好玩的地方。”台湾选手林彦廷难掩兴奋,她与团队围绕“御光 Filmbase 飞天屏”创作的作品成功斩获 “龙腾奖”。林彦廷表示,此前在中国台湾拍摄时,对无人机的运用还比较浅显,这次参赛让她彻底刷新了对无人机的认知——“原来无人机的应用场景这么广泛,在拍摄中能提供这么多帮助,真的超乎想象。”
作为首次来大陆的台湾选手,龙品辰在这次创作营中收获满满。“通过创作,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龙岗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客家文化风情,和大陆伙伴合作的过程中,不仅交流了技术,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他特别提到,自己被深圳的高科技深深“种草”,“未来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再来深圳看一看!”
作品《空之光眼- ArgusM3》大陆领队谭民也表示,与台湾选手合作顺畅,“我们队里的台湾选手有制片、摄像、演员,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非常顺畅,队内的氛围非常和谐,合作很开心。”
从技术交流到生活分享,从创作协作到文化探寻,大赛搭建的平台让两岸青年打破隔阂、走近彼此。在72小时的极限创作里,他们一起讨论选题、调试设备、拍摄剪辑,在攻克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增进了对彼此的认知,也结下了跨越海峡的深厚情谊。
多维度传播 向两岸展示龙岗城区风采
当前,龙岗区正在奋力打造“有意思、有商机、有得住、有品质”的现代化城区典范。此次大赛中,从科技创新成果到客家文化底蕴,从活力商业空间到青年奋斗场景,两岸青年用无人机镜头捕捉龙岗的多元魅力。优秀作品的传播,也让海峡两岸更多人感受到这座城区的创新活力与人文温度,为两岸交流搭建起一座可视化的 “空中桥梁”。
连续三年参赛的台湾选手陈朝宇,其团队作品《携手护佑》获本届大赛的银奖。他说,前两次参赛认识不少大陆朋友,“今年除了交新朋友,还拍了深圳素材,想剪给台湾朋友看,让他们了解深圳发展。”
据悉,本次创作营产出的11部作品,不仅在深圳红立方展出吸引市民关注,还通过港澳台地区多家媒体传播,让更多民众看见“龙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