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网原创稿库

笔尖传文脉,墨香暖童心!坪地街道中心社区为来深建设者子女开设书法学习课

2025年08月29日 15:51 来源:深圳新闻网

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29日讯(记者 张凡 通讯员 张健鹏 刘红胜“横要平,竖要直,就像做人要端正。”在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书法老师握着10岁小宇的手,在田字格上写下“人”字。这场依托坪地街道“民生微实事・大盆菜”资金开展的“关爱来深建设者子女——书法学习项目”刚刚落下帷幕,50名企业职工子女在墨香里,不仅学会了写好中国字,更触摸到了文化的温度与社区的暖意。

一笔一划:在田字格里种下文脉种子

下午3点的书法教室,墨香漫过课桌椅。基础班的孩子们正练“点、横、竖”三笔,7岁的朵朵攥着笔,小眉头皱成一团 ——她总把“木”字的竖画写歪。老师蹲下来,指着窗外的树:“你看楼下的树,树干是不是直直的?字也一样,立得住才好看。”

提高班的课堂更像小型作品展。12岁的小杰正临摹《九成宫》,笔下的“之”字捺画舒展如波浪。“老师说这叫‘一波三折’,就像爸爸打工的路,虽然弯,但总会到终点。”小杰的爸爸是附近电子厂的装配工,每天加班到深夜,却总不忘问他“今天练字了吗”。

课程设计藏着巧思:基础班从握笔姿势、基本笔画起步,老师手把手纠正“勾腕”“低头”等坏习惯;提高班则进阶到字体结构与章法,孩子们试着写“家和万事兴”“天道酬勤”等短语。更特别的是,每节课前10分钟,老师都会讲个汉字故事——“孝” 字为什么是“老”字头加“子”,“信”字如何体现“人言为信”,让孩子们在写字时,悄悄把文化密码记在心里。

一纸一墨:在社区关怀里扎下根

“孩子现在写字像变了个人!” 在电子厂做质检员的刘女士拿着儿子的作业本,眼里藏不住笑意。她和丈夫每天早出晚归,以前儿子放学后总趴在桌上乱涂,“现在一回家就铺开练字本,坐姿也直了,老师还在群里表扬他作业工整。”

这样的变化,在50个来深建设者家庭里悄悄发生。社区提前摸底时发现,这些孩子多随父母从老家来深,课余时间常独自在家,“缺陪伴、少引导”成了家长们的心病。“书法课不只是教写字,更是给孩子们一个有老师管、有同伴陪的地方。”社区负责人说。

为了让课程更贴心,社区做了不少“小事”:给住得远的孩子安排志愿者接送,准备防滑笔握帮低年级孩子稳笔,结课时给每个孩子送了刻着名字的钢笔。“这钢笔上有我的名字!”朵朵把笔别在书包上,逢人就展示,“社区阿姨说,这是‘专属’的,就像我也是社区的一分子。”

一字一心:让文化暖意漫进生活

课程结束那天,社区办了场“小小书法展”。走廊墙上挂满孩子们的作品:有稚嫩的“爱”字,有歪扭的“家”字,还有组队写的“我们在深圳挺好的”横幅。来深建设者们下班赶来参观,在孩子的字里看到了熟悉的牵挂——有位爸爸指着“乡”字红了眼眶:“孩子写的是老家的‘乡’,但旁边画了深圳的楼,他把两个家都装心里了。”

“书法是桥,一头连着文化根脉,一头连着社区温情。”中心社区党委书记看着展品说。项目累计服务1250人次,不仅是数字,更是50个家庭的获得感:有人因为孩子练字认识了邻居,有人在家长群里交流“辅导心得”,社区的陌生感在墨香里慢慢消融。

中心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持续关注来深建设者子女的成长需求,开展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公益活动,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将进一步强化与来深建设者家庭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有爱的社区大家庭。

编辑:吴猛 王容
返回<<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