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网原创稿库

胃肠镜,救命招!专家提醒:早癌筛查千万别拖过黄金期!

2025年08月18日 11:32 来源:深圳新闻网

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18日讯(记者 张凡)“以前总觉得不就是肚子疼吗?我还年轻没什么事”34岁的陈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两年来反复出现的上腹疼痛,竟在一次胃镜检查后被确诊为进展期胃癌——印戒细胞癌。

本期《健康龙岗》走进龙岗区第四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听李明华主治医师讲述:胃肠镜检查并非多此一举,不要一味“怕麻烦”。

两个故事,两种人生:早筛,是给生命一次“翻盘”的机会

“很多患者来的时候,已经疼得吃不下饭了。”李明华医生语气沉重。他清楚记得陈女士第一次走进诊室的样子:面色苍白、体重骤降,自述“胃痛两年,一直以为是胃炎”。

“她总觉得年轻,没必要做胃镜,吃点药就能好。”李医生说,“很多患者往往是等到疼痛加剧、食欲减退才来做检查,最后结果却是进展期胃癌。”印戒细胞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胃癌亚型,进展快、隐匿性强。虽然整体5年生存率在18.4%至44.1%之间,但一旦出现淋巴结转移,生存率将急剧下降。“全胃切除+化疗”成为陈女士唯一的治疗选择。

“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癌症从不挑年龄。”陈女士在病房里遗憾道,“如果两年前听医生的话做一次胃镜,或许结果不一样。”

而在同一间内镜室,46岁的张先生因一次主动体检改写了命运。张先生虽无症状,但他却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听从医生建议做了胃肠镜检查。“说实话,我也怕,但医生说现在有‘无痛’技术,睡一觉就结束了。”

检查结果令人后怕:食管黏膜存在一处微小的早期癌变病灶,直径不足1厘米。得益于早发现,医生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将其完整剥离,无需外科开刀、无需化疗,住院仅7天便出院。

“以前总觉得癌症是绝症,现在才知道,早期发现完全可以治愈。”张先生感慨道。如今的他,已回归正常生活,定期随访即可。

技术+机制双轮驱动:龙岗这家医院让早癌“无处遁形”

像张先生这样的“逆转”正越来越多地上演。这里不仅是普通胃肠镜检查的场所,更是消化道早癌的“狙击阵地”。

“我们采用的是VIST+放大内镜技术。”李明华介绍,“这种高清染色放大内镜,能将黏膜放大85倍,连1~2毫米的微小病变都能清晰识别。”

更关键的是,医院建立了成熟的多学科协作(MDT)机制: 消化内科+病理科:活检标本即刻送检,最快24小时内出具病理报告,缩短等待时间;内镜+外科:对复杂病例实施“内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手术,最大限度保留器官功能。

“我们不是只做一次检查,而是提供全周期健康管理。”李医生强调。此外,医院还有无痛胃肠镜服务。通过静脉麻醉,患者在“睡梦中”完成检查,全程无痛、无感、无记忆,10~20分钟即可结束。

正是这些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让该院近年来早癌检出率显著提升。仅2024年,通过胃肠镜筛查发现早癌及癌前病变超过百例,其中80%以上通过ESD等微创技术治愈,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

健康科普

破除三大谣言:你还在被这些“伪常识”耽误吗?

尽管技术不断进步,但公众对胃肠镜的认知误区依然根深蒂固。李明华医生总结了最常见的三大谣言:

谣言一:“胃肠镜太痛苦,生不如死”

真相:无痛胃肠镜已成主流,检查过程如同睡了一觉。清醒后稍作休息即可回家,不影响工作生活。

谣言二:“我没症状,没必要查”

真相:消化道早癌最大的特点就是“无症状”!等出现腹痛、便血、消瘦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早期病变就像“沉默的杀手”,必须靠筛查发现。

谣言三:“我体检做了肿瘤标志物,指标正常就没事”

真相:CEA、CA724等指标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许多早期肿瘤患者指标完全正常。唯有胃肠镜能直接观察黏膜、取活检,是无可替代的“金标准”。

早筛=自救!这些人群请务必重视

还有人问:“我才30岁,用得着做胃镜吗?”

李医生表示,近年来消化道肿瘤的有逐步年轻化的趋势。如果你有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肿瘤史、长期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等风险因素,哪怕30岁也应评估是否需要早筛。

40岁以上人群:无论有无症状,建议做一次胃肠镜检查并定期复查。

高危人群:如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幽门螺杆菌阳性、萎缩性胃炎、肠息肉等,应提前筛查并定期复查;

出现以下信号者:长期腹痛、消化不良、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大便异常(黑便、血便)等,切勿拖延,立即就医。

编辑:吴猛 陈苏雅
返回<<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