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17日讯(记者 张凡 通讯员 梁舒婷 刘博文 )8月16日, 一场汇聚顶尖智慧、聚焦个体化健康未来的学术盛会今日在深圳龙岗拉开帷幕。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联合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名中医体质学、临床医学、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医体质学的前沿进展与多学科融合创新路径,擘画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新蓝图。
本次大会以“汇聚院士智慧,共启体质新篇”为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医体质学科创始人王琦,中国科学院院士顾东风,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文学军等三院院士领衔出席,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宗友、广东省及深圳市、龙岗区相关领导及行业权威悉数到场,彰显了中医体质学在推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核心地位与广泛影响力。
院士领航:体质学正引领医学范式变革
开幕式上,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宗友指出,中医体质学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已从理论走向临床与产业转化。他提出三大发展方向:深挖中医药多元价值、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多学科标准共建,尤其强调人工智能、大数据在体质辨识与干预中的应用前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在致辞中深刻阐释:“中医体质学实现了从‘人的病’到‘病的人’的诊疗革命。”他呼吁构建“有组织的科研体系”,加速体质数据库建设,推动体质辨识与人工智能、数字健康深度融合,并倡导将体质医学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他寄语青年学者:“清风徐来,坚守本心”,以诚信推动中医走向世界生命科学舞台。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刘涛表示,广东正以“三大任务”为牵引,打造中医药创新高地,中医体质学在治未病服务中发挥关键作用。深圳市龙岗区副区长张玉庆强调,龙岗已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调控体系”,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持续推进“九体医学健康计划”,打造中医治未病的“深圳样板”。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中医处副处长乔诗凝表示,近年来,深圳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作用,引进王琦院士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团队,成立了治未病质控中心,探索制定治未病的服务标准,宣传普及治未病健康知识,全市治未病工作成效显著。期待借助本次年会,通过更加深入的交流和对话,不断探索中医体质学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为中医药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龙岗区卫生健康局局长许亦群表示,长期以来,龙岗区高度重视治未病及中医体质学工作的开展,积极推进国家治未病服务健康工程,响应九体医学健康计划,成立深圳治未病中医研究院,构建人体全生命周期健康的调控体系。希望北中医深圳医院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合作,不断推动龙岗中医治未病工作迈向更高层次。
智慧交锋:三场院士报告引爆学术前沿
在主旨报告环节,三位院士带来高能“思想盛宴”:顾东风院士聚焦《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挑战与展望》,揭示慢病防控需结合个体化风险评估,与中医体质“未病先防”理念高度契合;文学军院士深入剖析《构建中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保障体系》,提出以现代科技赋能中药质量控制,为体质干预提供科学支撑;王琦院士系统梳理《中医体质学的国内外学术进展与学术贡献》,展示九种体质分类体系在全球20余国的推广应用成果,标志着中医体质学正式走向国际舞台。
四大专题:破解体质密码,赋能健康管理
大会设立“体质与体重管理”“体质与睡眠”“青年分会场”“体质与治未病”四大专题分会场,现场研讨气氛热烈。专家学者围绕体质辨识AI算法、代谢综合征的体质干预、睡眠障碍的中医调体策略、青年科研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展示了中医体质学在慢病防控、心理健康、个性化营养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院长周春宇表示:“我们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依托深圳‘双区驱动’政策优势,打造集科研、临床、产业于一体的中医体质创新高地,推动中医药服务从‘治病’向‘治未病’根本转型。”
本次年会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一场中医药现代化的“思想风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精准医学的深度融入,中医体质学正从传统经验走向标准化、智能化、可量化的新阶段。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将联合全国专家,持续推进“体质九体”数据库建设、开发智能辨识系统、推广社区体质健康管理服务,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