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7月24日讯(记者 张凡)当陌生的城市里响起传统技艺的细碎声响,当小小的指尖触碰到千年文化的温度,一场专为从外地飞来深圳与父母团聚的“候鸟”们而开展的非遗传承课程,在坪西党群服务中心204室热热闹闹地画上了句号。7月14日至19日,孩子们通过六天的时光,用童心解锁编织的暖、簪花的巧、油纸伞的韵、拓印的趣,感受着原来传统手艺可以如此生动,异乡也能藏着深深的归属感。
竹编小趣:夏日清凉的扇子
课程伊始,孩子们与竹篾做朋友,学习编织技巧,亲手制作一把专属的扇子。在这炎炎夏日里,每一根竹篾都承载着凉爽的期待,每一个交错编织的动作都是对耐心与细心的考验。孩子们手中的扇子,不仅为他们带来了丝丝清凉,也开启了他们对传统工艺的好奇与热爱。
簪花巧作:永不凋谢的花朵
认识绒花、缠花的材料,利用扭扭棒制作出精美的百合花和郁金香,一朵朵永不凋谢的花朵在孩子们稚嫩的双手中诞生。“我来深圳终于有礼物送给妈妈了!”一位小朋友兴奋地说。这些手工制作的簪花不仅是装饰品,更是孩子们心中那份温暖情感的寄托。
拓印寻古:聆听时光的声音
用一张纸、一块墨,将古老的纹样拓印成新的作品。斑驳的图案在笔下显形,仿佛听见了历史的低语。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孩子们在现代都市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厚重。
油纸伞画梦:撑起一片匠心
竹骨为架,撑起一片匠心。孩子们亲手组装油纸伞,体会古人“天圆地方”的哲思。每一次弯折、固定,都是对耐心的挑战。最终,一把把色彩斑斓的油纸伞在孩子们手中绽放,它们不仅仅是一份手工艺品,更是对未来梦想的象征。
每节非遗课程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簪花曾是古人的日常诗意,竹编里蕴含着父辈劳作的记忆,油纸伞盛过江南的雨……孩子们在穿线、拓印、调色的过程中,练就细腻的心思,更是在异乡的课堂里,与新朋友们一起笑、一起试错、一起完成作品。
短短六节课,让孩子们握住了传承的接力棒,在异乡的日子里增添了一份“我也能做非遗”的骄傲。活动结束时,大家共同约定:明年暑假再来坪西学知识!
此次非遗传承课程不仅为“候鸟”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未来,坪西社区将继续致力于丰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更多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成长,携手共创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