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网原创稿库

镌刻百年记忆,赓续文化传承——嶂背社区蒲芦陂水库旧址焕发新生机

2025年07月22日 13:34 来源:深圳新闻网

深圳新闻网2025年7月22日讯(记者 张凡 通讯员 吴晓)在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嶂背社区的青山绿水之间,静静矗立着一座承载百年记忆的历史遗迹——蒲芦陂水库旧址。它曾是滋养一方乡民、灌溉万亩良田的生命之源,也是龙岗河流域最早的水利枢纽之一。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座曾经辉煌的水库逐渐荒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在嶂背社区党委的精心修复与保护下,蒲芦陂水库旧址以“修旧如旧、活化传承”的理念重焕光彩,成为一处融合历史记忆与自然风貌的文化地标。

百年水利见证沧桑巨变

蒲芦陂水库旧址位于龙岗河源头,集雨面积达60平方千米,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这里因水量丰沛、水流湍急,历史上屡遭洪水冲毁,民间素有“打崩莆芦陂,浸死龙岗墟”之说,既体现了自然水患的威力,也凸显其作为区域水源枢纽的战略地位。

早在清代,当地乡民便在此尝试筑陂蓄水,留下“下蒲芦陂”旧址。但由于技术条件有限,最终因效能不足而废弃。清末至民国时期,蒲芦陂多次毁坏又重建,成为维系一方农耕命脉的重要设施。1952年,水库再次重建,灌溉面积达3400亩;次年,上游又修建了“上蒲芦陂”,进一步完善了区域水利体系。

1963年,面对龙岗地区两万多亩土地缺水、两万余居民饮水困难的严峻形势,惠阳县政府启动扩建工程,将原陂体加高30余米,从梧桐山、三洲田引水,构建起横跨多个社区的供水网络。为保障工程建设,陈、曾、梁等姓氏村民响应号召陆续迁离,奠定了今日嶂背社区的族群格局。

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1995年起库区逐步被填埋,转型为嶂背赐昱工业区和园湖工业区,完成了从农业水利枢纽向工业用地的历史转变。

修旧如旧,重现历史风貌

尽管如今的蒲芦陂仅存闸门旧址和部分残垣断壁,但它所承载的记忆却无比厚重。它是清代民间治水的实物见证,是新中国成立后民生工程的历史丰碑,更是改革开放工业腾飞的转型印记。

今年,嶂背社区党委启动蒲芦陂水库旧址修复工程,秉持“修旧如旧、活化传承”的理念,对旧址进行系统性修复和保护。修复过程中,重点复原了“蒲芦陂”红色题字,使其重新醒目地矗立于山野之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精神气质。

同时,修复团队在旧址周边依景添置了历史文化简介标牌,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蒲芦陂从清代治水探索、民国屡毁屡修、新中国扩建、到改革开放后功能转型的完整历史脉络,让居民和游客在漫步其间时,能够直观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工程价值。

历史与自然交融,打造文化新地标

如今的蒲芦陂水库旧址不仅保留了原始的山野风貌,更成为社区居民休闲、学习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居民们在这里散步、观景、阅读历史,于不经意间与百年记忆产生共鸣,感受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深厚情感。

蒲芦陂的修复,不仅是对一处老旧水利设施的翻新,更是一次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深情回望与传承。它见证了嶂背人“敢拓荒、勤耕耘”的奋斗精神,也记录了陈、曾、梁等姓氏为公共利益迁徙的感人故事,是一部立体的地方开发史,也是一段与水共生的集体记忆。

守护文化遗产,赓续精神血脉

“修复不止于‘修’,更在于‘护’。”嶂背社区党委表示,未来将持续深耕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文脉传承工作,推动蒲芦陂水库旧址成为青少年教育、社区文化活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综合载体。

社区希望通过这一修复工程,唤起更多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年轻一代了解历史、传承精神的热情。同时,也希望蒲芦陂水库旧址能够成为深圳东部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为社区未来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自信与精神动力。

蒲芦陂水库旧址的修复,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也是一次对未来的承诺。它让我们看到:文化遗产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当下与未来。只要我们用心守护,历史的记忆就永远不会褪色,文化的根脉也将代代相传。

编辑:吴猛 王容
返回<<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