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6月26日讯(记者 张凡)你是否常感疲惫如影随形、失眠焦虑缠身、畏寒易病、肠胃“闹脾气”?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小毛病”,实则是身体发出的无声抗议。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大量慢性病正悄然滋生。健康管理的前沿,中医“治未病”理念正焕发新生。
本期《健康龙岗》专栏,聚焦“未病先防”的奥秘。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治未病科主任李芳莉提醒:切勿忽视身体小毛病。
半年反复腹泻“无解”?体质调理让她重焕活力
43岁的深圳白领张女士,半年来饱受反复腹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之苦,连月经量也锐减,冬天时更是手脚冰凉如坠冰窟。胃镜提示“浅表性胃炎”,多方求医用药却收效甚微。一次偶然,“治未病”门诊进入她的视野。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治未病科,李芳莉结合舌象、脉象以及日常症状,为她进行了系统的体质辨识和中医评估。
针对张女士的情况,制定了为期三个月的分阶段调理方案。主方采用理中汤加减,配合每日艾灸中脘、足三里穴位,增强脾胃阳气。饮食上忌生冷食物,改为红枣莲子粥、山药羊肉汤等温补食材。
“第一周我就感觉肚子没那么胀了,大便也开始成形了。”张女士回忆道。
在中药基础上,加入八段锦锻炼,每天练习“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同时辅以腹式呼吸法缓解工作压力。
一个月后,张女士体重增加了3斤,月经量也有所恢复,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半年随访期内,医生继续跟踪她的体质变化,并指导她根据二十四节气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如今的张女士不仅症状消失,还通过体质养生手册学会了如何进行自我管理。“以前只觉得怕冷是小事,现在才懂,这是身体在拼命提醒我——该调养了!”
“体质地图”+“社区网格”,打造龙岗特色治未病防线
“张女士的困扰绝非个例。太多人忽视身体的‘黄灯预警’,最终拖成‘红灯’疾病。”李芳莉强调,“‘治未病’的核心价值,在于‘关口前移’,运用科学手段,于疾病未发或初萌时主动干预,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作为深圳市治未病质控中心,该科室以“中医体质学”为核心,构建了四大技术支柱:体质调理、病前状态干预、筋伤调理、针灸美容美体养生。依托中医体质辨识、经络检测等评估手段,形成“评估-风险预警-干预-动态管理”全链条服务体系,有力推动健康管理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的战略转型。
此外,依托深圳市“三名工程”,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引入国医大师王琦团队,共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深圳)等五大高端平台,推动体质辨识标准化、规范化。
不仅如此,医院还积极推动“治未病”服务下沉基层,在全区149家社康中心设立治未病工作站,每个站点配备专业联络员,定期开展体质辨识、健康讲座、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实现“医院—社区—家庭”三级联动的健康管理模式。
“我们不仅要做疾病的‘守门人’,更要做健康的‘引路人’。”李芳莉说。
健康科普:中医“治未病”理念——关注健康,预防为主
“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其精髓在于顺应自然、调和阴阳平衡,通过预先干预,防发病、防加重、防复发,阻断疾病发生发展之路。区别于普通体检侧重“已病”或理化指标,治未病更关注功能状态。
哪些人群适合看治未病?
现代社会有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以下六类人群尤其适合到治未病科咨询:
身体健康但希望保持最佳状态者;
体质偏颇,有疾病易患倾向者;
自觉症状明显,但体检指标无异常者;
体检指标接近临界值,但尚未确诊疾病者;
慢性疾病稳定期,需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并发症者;
大病初愈或术后恢复期需进一步调养者。
中医特色干预手段及其疗效
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治未病科开展了多种中医特色适宜技术,中药调理、针灸推拿、导引气功、保健茶饮、养生膏方等。这些方法在改善疲劳、怕冷、失眠等功能失调性症状方面具有确切疗效,对慢性病早期干预也有积极作用。
中医“治未病”手段在功能失调性症状和慢性病早期干预上优势明显,但对器质性疾病需结合西医治疗。推荐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干预手段,并定期评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