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6月6日讯(记者 李云云 通讯员 罗泽蓓)6月6日,“未来筑梦师”大学生公共文化空间创新设计挑战赛颁奖活动暨 “微缩城市”优秀作品展在深圳龙岗CIC创新创意中心正式启幕。
这场汇聚全球40余所高校智慧结晶的设计盛会,以AI技术为笔、以城市空间为纸,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赋能建筑设计的前沿成果,更以“重回大运”的城市记忆为脉络,为“趣龙岗”的现代化城区建设注入了全新创意动能。
1000份先锋设计方案、200组微缩城市片段、22个3D打印创新模型……这些数字背后,是全球化视野与本土化思考的深度对话,是机器智能与人类灵感的交互共舞。展览作品既彰显了设计者对环境、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深刻洞察,也全景式呈现了AI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潜力。
千余杰作绘就公共文化空间未来蓝图
自2025年1月启动以来,大赛以“龙岗智空间 创意筑未来”为口号,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等全球40余所顶尖高校的学子参与,累计征集千余份设计方案。
赛事设置“鹏城书韵”“创艺承遗”“活力枢所”“文汇空间”四大赛道,分别聚焦城市书房、非遗展厅、体育部落、文化活动室等典型公共文体场景,全面覆盖了城区文化生活的核心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大赛不仅吸引了建筑专业学生,更有计算机、人工智能等跨学科团队参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柳亦庄团队的人气奖作品《大芬书脉》创新性地将大芬油画村的色彩基因转化为AI模型的训练数据,使建筑立面呈现出随光线变化的“动态画框”效果,诠释了“科技+艺术”的跨界魅力。
在展览现场,同样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冯时瑶团队的《浮筠叠影》。该作品以龙岗本土非遗“凉帽编织”为灵感,通过AI生成的竹编结构算法,将传统工艺转化为可呼吸的建筑表皮,在非遗展厅设计中实现了“让文化会呼吸”的创新表达。
从非遗传承的灵动展陈,到社区活力的智慧枢纽;从书香浸润的阅读空间,到虚实共生的文化广场,每一件作品都是对“龙岗智空间 创意筑未来”的鲜活注解,更是对城区“趣场景”建设的生动诠释,让观众在探索空间时收获意外惊喜,呼应“趣龙岗・有意思”的创新表达。
“All in AI”谋新篇 探索“AI+文体旅”新范式
现场展览特别采用3D打印与激光雕刻技术,将数字方案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微缩城市模型,让技术温度与设计哲思跃然眼前。 这些微缩模型不仅是设计成果的展示,更是龙岗未来公共文化空间的“基因库”。
展览结束后,部分优秀方案将为后续的城市书房、非遗场馆等建设提供创意参考。这种“竞赛—展览—落地”的闭环模式,正是龙岗推动AI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创新实践。
本次展览不仅是一次设计成果展示,更是龙岗全面实施“All in AI” 战略的重要实践,为城市探索“AI+建筑”新范式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从大芬油画村的艺术基因到龙岗河的生态脉络,从大运精神的传承到AI技术的创新,这场展览不仅展示了建筑设计的未来可能,更勾勒出一座城区如何通过科技与文化的双轮驱动,让城市变得更有意思。
展览持续至6月30日。这些由全球青年设计师用代码与灵感编织的“微缩城市”,将在龙岗CIC创新创意中心继续讲述AI与建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