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6月5日讯(记者 张凡 通讯员 黄燕辉)俗话说“人老先老腿”,但支撑全身的腰部健康却常被忽视。许多中老年人出现腰酸、僵硬、疼痛时,往往认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殊不知这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警信号。
本期《健康龙岗》科普专栏,关注到腰椎间盘突出症。龙岗区第八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李捷提醒:腰腿痛千万别“硬扛”,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常年伏案工作,腰部疼痛难忍
53岁的刘先生常年伏案工作。两三个月前,他开始感到腰部隐隐作痛,起初以为只是劳累过度,没想到疼痛越来越重,甚至蔓延至左腿,走路像踩针板,夜里辗转反侧,整宿睡不着觉。
“那段时间,整个人精神状态特别差,脾气也变得暴躁,连吃饭都没胃口。”他说,“最严重的时候,连蹲厕所都要扶墙慢慢挪。”
他曾尝试过贴膏药、按摩、理疗等方式缓解,但效果甚微。直到朋友提醒:“这可能不是普通的腰肌劳损。”这才让他警觉起来,前往龙岗区第八人民医院就诊。
经MRI检查确诊为L4/5节段椎间盘膨出并髓核脱出,压迫神经根,属于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面对病情,刘先生一度犹豫是否动手术。“听说要开刀,我心里还是有点怕。”但他很快打消顾虑,因为接诊的李捷主任告诉他,有微创技术可以不开刀、恢复快、疗效确切。
“我们采用的是脊柱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只需在背部开一个黄豆大小的小孔(约7毫米),就能完成整个手术。”李捷介绍道。
刘先生手术不到1小时顺利完成,术后第二天下地行了,第三天顺利出院。“现在走路不疼了,晚上也能睡整觉,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了!”刘先生感慨地说。
小切口,大作为,守护腰椎健康
刘先生的就诊经历,正是龙岗区第八人民医院在脊柱微创领域持续创新的真实写照。
相较于传统手术,脊柱内镜(椎间孔镜)微创技术也因为创伤较小、精准安全、住院时间短和效果确切等优势较为被患者接受。
据介绍,龙岗区第八人民医院还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开展关于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前沿研究,推动微创技术向更精准、更安全的方向发展,让更多像刘先生一样的患者能够以最小的创伤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近年来,龙岗区第八人民医院还建立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三级预防体系,从源头防控到精准治疗,层层把关守护腰椎健康。
李捷常带领团队到学校、企业、社区,面向市民开展健康科普讲座、社区义诊等形式,普及腰椎保健知识,倡导科学生活方式;同时,对高危人群,鼓励定期体检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针对已确诊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和术后康复指导,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
专家提醒:出现这六类症状务必及时就医
很多患者因为“忍一忍”的心态,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得不偿失。同时,随着办公室久坐人群增多,该病已呈年轻化趋势,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影响行走坐卧,严重时还会导致下肢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极大降低生活质量。
李捷特别提醒:无论是处于疾病早期还是已经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切勿拖延——
持续性腰痛超过两周,休息无明显缓解;
腿部放射性疼痛、麻木或刺痛感,尤其是沿坐骨神经走行区域;
行走困难、步态不稳;
夜间疼痛加剧,影响睡眠;
肢体无力、肌肉萎缩;
出现大小便异常或会阴部麻木等症状,提示可能为“马尾综合征”,属于神经急症,必须立即急诊手术。
科学防护:从姿势到饮食,远离腰突困扰
腰椎间盘突出是可以预防的,关键在于改变生活习惯。李捷主任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
保持正确坐姿、站姿和睡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弯腰;
上班族要注意调整桌椅高度,使眼睛与电脑屏幕保持平视;
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保证脊柱生理曲度;
坚持适度运动,如游泳、慢跑、瑜伽等,增强脊柱周围肌肉力量;
饮食上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类等,有助于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