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5月9日讯(记者 张凡 通讯员 袁千雅)5月8日上午,龙岗区新梓学校新梓书院嘉宾云集、气氛热烈,学校首届“家校社协同育人联合体”(简称“教联体”)成立大会隆重召开。此次大会标志着新梓教育生态的新起点,汇聚了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及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方位支持孩子成长的教育环境。
为响应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新梓学校秉持“制度共定、资源共享、活动共行、特色共建”的原则,联合区内多个单位和机构正式成立了“教联体”。其核心使命在于破解教育痛点、整合优质资源、搭建协同桥梁,助力每一个孩子在“家校社共育”的环境中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大会盛况:流程回顾与多方建言
大会由副校长曾琴主持,她深刻阐释了教联体的深远意义,并强调:“教育不是独行路,而是众行者远。”这一理念引发了全场共鸣。
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孙文胜致欢迎辞,感谢各界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并呼吁大家“以心连心,共筑育人同心圆”。
副校长黄宇军详细介绍了教联体的工作方案和发展规划,展望了从2025年至2027年的三年发展蓝图:2025年全面实施,2026年打造区域示范品牌,2027年构建全学段协同育人体系。
嘉宾观点摘录:探讨协同育人新模式
水岸新都花园幼儿园园长王冬梅认为,教联体开启了教育范式的转变,通过促进教育资源的流动,编织了一张“成长之网”,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习,在希望中成长。
国信宇拓科技总经理刘亚明作为家长代表,提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形成合力,倡导家长成为教师的“教育合伙人”,共同托举孩子的未来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守护每个孩子的心灵晴空。”龙岗街道教育办副主任谭亦玲的发言,将现场关注引向儿童心理健康领域。她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构建“铁三角”式协作机制:学校建立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家庭提供情感支持,社会营造包容性成长环境。教联体的实施需要配套保障机制——通过定期会商及时解决问题,建立科学评估体系明确责任,设置专职人员确保教育方案有效落实。
谈及国防教育时,龙岗区人武部副部长阎复名以沉甸甸的使命感表示:“青少年国防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石工程。”他指出,教联体不仅是知识传递的纽带,更应构筑精神培育的桥梁——通过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引导青少年在认知国防、热爱国防的过程中,成长为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
“教育焦虑的背后,是对优质教育的深切期盼。教联体正是我们给予家长的‘安心保障’。”龙岗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部长杨荣的讲话饱含民生关切。他运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阐释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科学基础,并介绍街道将发挥双重作用:既作为“安全守护者”,通过资源统筹和环境整治筑牢校园安全屏障;又担任“成长引路人”,将博物馆文物、公园生态、消防实践等社会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育素材”,使城市空间成为立体化的育人课堂。他特别肯定新梓学校获评“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的荣誉,期待这所勇于创新的学校能为全市探索出可复制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梓模式”。
校长寄语:35年教育初心,编织三代人的成长梦
新梓学校校长魏育栋分享了自己35年的教育生涯感悟,强调教育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三方力量在这个枢纽交融,共同托举孩子的成长。他提出,新梓学校将扮演“资源整合的中枢”“专业支持平台”以及“教育改革先锋”的角色,致力于让乡村学子接触前沿科技,让城市儿童体验农耕生活,描绘出教育公平的美好图景。
启动仪式:众手托举朝阳,共启育人新篇章
在全体与会人员的见证下,嘉宾代表携手启动教联体装置,璀璨灯光汇聚成象征希望的徽章图案——一轮被无数手掌托举的朝阳,寓意着家校社协同力量共同托举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