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深圳:改革开放“领跑”之城

2018年05月21日 16:03 来源:中国妇女报

开栏的话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始终向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阔诗篇,充分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本报从今日起开设“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栏目,将笔触和镜头对准40年来的辉煌成就和生动实践,以此昭示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叶海燕 耿兴敏 林志文

深圳,从建特区的第一天起,就踏上了一条敢闯敢试、奋力拼搏之路。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而深圳特区的发展,正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前沿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和实践。

沧海桑田。在党中央国务院、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历届市委市政府、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敢闯敢试,以他们的智慧、勇气和汗水书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迅速把深圳从一个渔村建设成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成为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和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一场敢为人先的大胆试验

“轰隆!”1979年7月8日,犹如一声春雷,招商局自筹资金开发的蛇口工业区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预示中国改革开放春天的来临。

此前的1月23日,深圳市获批成立,1980年,深圳成为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也意味着深圳这个刚刚诞生的城市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同志为代表的改革先行者向中央打报告要求“第一个吃螃蟹”,提出了创办对外加工贸易区的设想建议;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建立特区。1984年和1992年,在事关经济特区前途命运的每个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两次亲临深圳,给予谆谆嘱托。

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同志多次视察并勉励深圳“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深圳勇立潮头,不断突破:

——也是在蛇口,率先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

——第一个打破过去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

——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敲响土地拍卖的“第一槌”;

——发行新中国的第一张股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中国首个创新型城市试点;

——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方法推动党建工作与时俱进;

——历经了八次机构改革,提升政府治理和服务能力;

——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已超200多项,为深圳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填补了国家多项法律的空白;

——完善人才机制,不断调整人才战略的举措;

——去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五连冠”

……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视察“第一站”就到广东、深圳,寄望广东做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其中明确要求广东“成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要求深圳“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要充分发挥特区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5年1月,习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圳“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2017年4月,习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批示。

这些重要指示和批示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为深圳改革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一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采访团座谈发言时说。

一个富民强国的实践样本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然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有着“中国第一村”之称的深圳龙岗南岭村“老书记”张伟基,曾开着手扶拖拉机赶到深圳与香港的界河边,向着黑压压的逃港人群,哭着乞求:“南岭村的跟我回去!”

深圳曾先后出现4次偷渡高潮,以1979年第四次外逃3万人为最。十年“文革”后,民生凋敝,很多人以命相搏,寻求“乐土”,张伟基回忆,曾四到南岭村的习仲勋同志,第一次是1978年复出主政广东不久,恰逢广东偷渡外逃最严重的时期之一,看到南岭村很多耕地荒芜,村民逃港,他潸然泪下,说:“这个不怪你们,是我们没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

因为贫穷被戏称为“鸭屎围”的南岭村,如今村中绿树成荫、鲜花锦簇、商场林立、工厂云集。

漫步长达350米的文化长廊,罗湖区渔民村近百年历史变迁宛若眼前。这个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与香港隔河相望。被称为“水流柴”的渔民村人最早是东莞一带的水上人家,顺东江漂来打鱼,生活艰苦。渔民村“活历史书”吴锦清十多岁就随父母在海上打鱼,一家人挤在不足4平方米的船舱里生活,后来上岸盖草棚、辟鱼塘,生活依然清苦。

老村长邓志标见证了渔民村的第一个“春天”,“到1979年,已经有酒楼、珠宝加工等好几家香港工厂来村里投产,厂房租金都到了村民口袋里。”1981年渔民村每户平均收入10588元,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最富庶村庄之一。1984年1月25日,邓小平同志来渔民村视察,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政策肯定会变,但只会越变越好!”

南岭村和渔民村建设的历程,是深圳拓荒牛奋力开荒的历程,也是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和深刻变迁的样本,村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渴盼与追求,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

1979年,深圳GDP仅1.97亿元,人均GDP为606元/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21万元;到2017年,深圳GDP达2.24万亿元,人均GDP为18.31万元、约2.71万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32.13亿元,GDP年均增速达23%,人均GDP在内地大中城市排第一,是全国平均水平8836美元的3倍多;2017年进出口总额2.8万亿,占全国1/10左右;出口额连续25年居内地城市第一位,经济跨越式增长,创造了世界罕见的“深圳速度”。

38年前,深圳人口仅33万,只有几条像样的马路,最高的楼也只有3层。

今天,实际管理人口已超过2000万,道路里程超过6000公里,地铁通车里程297公里,100米以上摩天大楼近1000栋,实现100%城市化。全市森林覆盖率40.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拥有近千座公园、被誉为“公园之城”。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深圳经济运行始终稳中向好,加快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GDP由2012年年均增长9.2%;其中2017年增长8.8%,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总量上升为全国城市第三,跻身全球城市30强。深圳已成为一座较大影响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拥有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亚洲最大陆路口岸、中国五大航空港之一,拥有华为、招商、平安、腾讯、万科、正威、恒大7家世界500强企业,吸引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

“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还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95%以上人口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只有32.5岁;是一座爱心之城、志愿者之城,平均每10人就有1名志愿者;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文明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和“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

一段永无止境的创新征程

这里曾经是一片滩涂。如今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前海蛇口自贸区已变身千亿能级的“试验田”。

推进前海蛇口自贸区建设和前海开发开放,是新时期中央从全局战略考虑作出的重大决策。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前海的叮嘱。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后基层视察的“第一站”,前海蛇口片区承担着自由贸易实验、粤港澳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四大国家使命”等在内的15个国家定位,是真正的“特区中的特区”。

历史总有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对前海的战略定位和使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5条水廊道清波荡漾,道路宽敞有序……深圳市和前海始终牢记使命、不忘重托,按照“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总要求,“白纸造城”,精细雕琢,在制度创新、深港合作、产业集聚和新城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前海管理局的负责人如数家珍,产业聚集充满活力,经济总量迈上千亿能级并持续提升;制度创新在全国走在前列,深港合作步伐加快,许多前海模式成为全国可推广复制的成果,前海已成为国内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地区之一,正在“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这是一个新的征程。

回望来路,创新发展已成为深圳的发展基因和成长密码,融入深圳创业者的血液。

建市之初,全市大学、科研院所数量都是“零”,科技资源“一穷二白”,堪称是“科技荒漠”。深圳从兴办华为等科技型企业起步,先后经历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个阶段,推动科技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打造了创新引领的“深圳效益”“深圳质量”“深圳标准”。经过30多年不懈努力,率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13%,接近全球最高的韩国、以色列水平;PCT国际专利2.04万件、占全国的43.1%,连续14年居全国城市第1位;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达168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2万家,各类人才总量超过51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2.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8%。

如今的深圳,已经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创新绿洲”。

深圳以“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在创新发展中发挥了“排头兵”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区”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确立科学发展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输出了许多理念和做法,贡献了深圳智慧和深圳方案,深圳的改革开放实践为全省乃至全国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深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的集中体现,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和成功典范。

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中国人民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展示给世界人民的一张名片,正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充分显示来自东方的中国力量!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开创新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事业也踏上新征程,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深圳将继续挺立潮头、勇当尖兵。

编辑:黄琬婷
返回<<
  • 相关新闻